如果個子很高,可以去打籃球成為姚明;如果跑得很快,可以去練跨欄成為劉翔;如果瘦骨嶙峋,可以去代言減肥產品;如果很胖,可以去為飼料新增劑做廣告……如果這些都不行,那麼只要看起來沒病沒痛的,可以考慮去當“養生大師”。
首先,你可以為自己尋找一個足以唬住“粉絲”的“出身”。如果祖上有人做過太醫、御醫、民間遊醫之類,那麼你自然就是“名門之後”。如果沒有,也沒關係,不妨找找哪個古代名醫跟自己同姓,自稱是他的多少代傳人——完全不用擔心別人信不信,信的人自然會信,不信的有能力揭穿你的人也不會太多,而且他們往往也沒興趣跟你較勁。
打造好了“出身”,下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養生理論”了,建立的秘訣就是“大堆常識加故弄玄虛”。首先找出公眾廣為接受的觀念,比如要健康就要多吃蔬菜、少吃油膩、節制飲食、生活規律等等,然後在“古代典籍”中找一些古文來佐證,再用“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相生相剋”之類的理論來牽強附會。這樣做的目的是滿足大眾的“民族自豪感”,為贏得“相信”打下良好的基礎——即使以後捅了簍子,“粉絲”們也會說“瑕不掩瑜,多數還是有道理的”。
這當然遠遠不夠,“大師”必須要有“雷人的理論”。比如“不能吃辣椒,吃了會致癌”、“不能喝牛奶,因為那是牛喝的”、“不能穿裙子,會氣血不暢”、“不能吹空調,會腎虛”……只要你敢說,就會有人相信——很多人對於“危害”都是習慣於“寧可信其有”的。願意相信的人遵循了這些“理論”不會有什麼損失,而不遵循的人中總是難免有人會生病,而“粉絲”們就會說:“大師說過了,你這病是什麼什麼導致的。”
作為“大師”,不能“光破不立”,還必須提供一些“養生秘方”。這個其實很簡單,隨便找一兩種大家平常都吃的東西,把它玄虛化就可以了。比如,五穀豆類都對身體有好處,但是要特別挑出一種,不管是紅豆、黑豆或者綠豆,然後說這個只要怎麼怎麼吃就可以治病——原料一定要簡單,大家都能夠消費得起,才會有許多人願意追隨。但是過程一定要複雜,“注意”的地方一定要多,比如多少豆加多少水,什麼時候下鍋,煮多長時間,最好是用什麼容器什麼水等等。還有“吃紅薯治癌症”、“晚上吃生拌菜治百病”、“按摩某位置治腎虛”、“吃某種紅色食物補血”等等。如果你碰巧學過中學生物,還可以弄一些現代生物學的名詞術語,諸如“抗氧化”、“代謝產物”、“類黃酮”、“降血脂”、“蛋白質變性”、“維生素失活”之類的,更顯得博古通今、中西合璧。
如果這些還不夠“雷人”,還可以再弄一些更邪門的,比如“生吃泥鰍去肝火”、“放血療法治肺癌”之類,不過這些療法有一定的風險,搞不好出了事故就比較麻煩,比如用芒硝治病的“大師”就進了監獄。所以,這類療法要慎用,要講也要在成為“大師”之後再講——當你成了“大師”後,出了事故也就會有“粉絲”來為你辯護了。比如有人生吃泥鰍得了病不得不進行手術,就有“粉絲”說:“不是生吃泥鰍療法不好,而是現在的泥鰍不好。”
完成了上面兩步,後續工作就是宣傳了。人們常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一定要有很拉風很吸引人的口號,比如“不生病的智慧”、“把健康徹底說清楚”、“讓你多活幾十年”、“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之類。如果想不出來,只要到城鄉結合部看看電線杆子,就能夠獲得許多靈感。現代科學還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目標,但是許多人會相信“大師”的“神奇”。說得越邪乎,就越有人願意去嘗試。一旦嘗試了,心理期望又會轉化成“相信自己確實好多了”,於是就會有追隨者。
當“養生大師”的形象初步建立後,就會有更多的媒體來關注。尤其是一些號稱“生活智慧秀”的娛樂節目,更會對你推崇有加。一旦進入這樣的傳播渠道,觀眾就會把對“正規媒體”的信任放到你的身上,於是你就會成為更大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