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世界”節目中看到這樣一幅情景:一隻蘆葦鶯正臥在巢裡孵蛋,也許是沉浸在即將做媽媽的幸福憧憬中吧,它顯得那麼溫柔而興奮。此時它並沒注意到有一雙眼睛正遠遠地透過樹葉縫隙在“偷窺”它。也許是一天或者幾天沒吃東西了吧,飢餓的蘆葦鶯四周看了看覺得寶貝們沒有危險,終於暫時離巢去覓食了。這下,那雙偷窺的眼睛終於露出了興奮的光芒,它趕忙飛到蘆葦鶯的巢裡。像蘆葦鶯一樣,它仰起頭,警覺地向四周看了看——此時我發現它嘴裡竟銜了一枚蛋,只見它放下那枚蛋,然後竟將巢裡的另一枚蛋擠出巢,落到樹下。正不解其意,解說員的解說令我又氣又笑:原來那是一隻大杜鵑,它將自己產下的蛋偷偷混在蘆葦鶯的巢裡是為了讓人家為自己孵蛋產子,真是個又懶又滑的傢伙!
粗心的蘆葦鶯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短暫的離開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幾十天后,大杜鵑的崽竟先破殼而出了。也是在蘆葦鶯離巢之際,這個出生沒幾天的傢伙竟將其他的未破殼的“兄弟”擠出了巢!這下它成了蘆葦鶯的“獨生子”,蘆葦鶯更加細心呵護它。沒幾個月它竟然長得是母親的幾倍大了。看著蘆葦鶯殷勤地給它餵食,我的心裡真是深深地為它感到悲哀:是它的母親將你的一個孩子在未出生時殺死,又是它將你另外兩個孩子在即將出生時殺死,而你現在卻還在精心地餵養著它……
後來,我看明白了:蘆葦鶯何嘗沒有發現它的“獨生子”絕非親生呢,隨著“獨生子”一天天長大,它怎能沒有察覺呢,可是它親身將那個“小殺手”孵出又餵養大,在感情上它沒法不將“小殺手”當成自己的親骨肉啊!
我的悲哀漸漸變成了感動。
看過這樣一則報道:在日本關東軍從東北倉惶撤退的廢墟上,一個小女孩被遺落在了那裡。當一個鄉下大嫂發現那個小女孩時,小女孩已經哭啞了嗓子。大嫂親切地問她話,誰知她竟驚恐地冒出了一連串的日語!日本鬼子!那一刻大嫂腦海裡馬上閃現的是一幅幅血腥殘暴的燒殺搶掠畫面……
可是最終大嫂卻將那個小女孩領回了家裡。此時她已經是四個孩子的母親了,一家八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本來就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添一張嘴就意味著生活會更艱難。村裡人知道她收留了一個日本人的孩子後非常氣憤:殺人放火的日本鬼子孽種,怎麼還能養她!家裡人有死於關東軍之手的,氣勢洶洶找上門來要“討還血債”。大嫂挺立在門口:“她和我的小女兒一樣大,她不過是個孩子,你們要殺她除非先把我殺了……”那一刻,她像一隻危急關頭拼命護崽兒的母獅子……
不知經歷了多少苦難,當年那個兩歲的小女孩終於長大成人了,並且也做了母親,而當年的大嫂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可是當日本尋找在中國的遺孤的訊息傳到這個偏僻的鄉村時,老人卻告訴女兒:你回日本去找你的親人吧,他們不知道有多惦念你……
女兒去日本時母女二人抱在一起痛哭失聲:“媽媽,無論什麼時候,您都是我的親媽媽!”女兒泣不成聲了。一聲“好閨女”老人便再也說不出話了——是啊,她永遠無法忘記她在廢墟中見到的那個小女孩那驚恐的眼神和祈求的目光,那是隻有女兒見到媽媽時才可能有的目光啊,所以她才將她領回了家。而自從小女孩踏進家門的那一天起,她寧願讓親生的女兒捱餓也要讓這個女兒吃飽,她對這個女兒比對親生的還要好啊!
我不知道蘆葦鶯和它精心餵養大的那個“獨生子”後來的情況如何,但當初的農家大嫂後來的中國老媽媽卻和日本女兒演繹了真摯動人的跨海深情。不過我覺得兩個故事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對母愛的詮釋:母愛是世間最無私的情感,母親的胸懷是世上最寬廣的空間,可以包容一切,哪怕仇恨——無論人還是動物,莫不如此。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