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獅子收養了羚羊
在非洲草原,羚羊是獅子的美食,這條定律不知沿襲了多少個世代。當一頭獅子收養一隻小羚羊的情狀,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時,不禁令人目瞪口呆。
她是一頭母獅,叫“卡蒙逸”――一直追蹤拍攝她的研究人員給她取的名字。有一天,她遇上了一隻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小羚羊,小羚羊與母親和羊群失散了。她沒有咬死小羚羊,再飽餐一頓,而是將小羚羊帶在身邊。一個星期過去了,看那光景,母獅竟然收養了小羚羊。
近兩個星期過去了,母獅不敢讓小羊離開自己的視線,因為這樣小羊會有生命危險。這樣一來,母獅沒有辦法捕獵,只好餓著肚子。小羊太小,還不能吃草,就去吮獅子乾癟的奶頭,但沒有奶,也只能一直餓著。兩隻飢餓的動物就這樣相依為命,當母獅子臥在地上時,小羊會輕輕地咬母獅的耳朵,或輕輕地舔母獅的腦門,或蜷在母獅前面睡覺……一天夜裡,有人將肉扔給獅子,但等了兩個小時,獅子都沒有吃。
第14天,母獅帶著小羊慢慢地走到一個水塘邊喝水。它們喝過水後,顯得比較精神。也許它們很快會走出困境,一幕傳奇的溫馨故事將繼續演繹下去吧。
第16天,母獅臥在一棵樹下休息。她第一次讓小羊離開自己的視線活動,因為她覺得周圍是安全的。突然,一陣掙扎的響聲傳來,本已虛弱不堪的母獅霍然而起,循聲尋去,見一頭雄獅正將小羊叼在嘴裡。母獅慢慢地跟在後面,卻又不敢近前。雄獅叼著小羊走遠了,母獅嗅著地上小羊的血跡慢慢向前走著,就像永遠失去親生孩兒的母親一樣無奈和悲傷……這時,跟蹤拍攝的那個女研究人員眼裡分明閃著淚光。
數天後,母獅獵殺了一隻疣豬,這是她兩個星期來的第一次進食。一個月後,她又收養了一隻羚羊。之後數年間,她陸續收養了5只羚羊。這5只羚羊,一隻餓死,3只自己跑掉,一隻遭母獅遺棄後被母羚羊尋回。後來這些被收養的羚羊,與母獅相處的時間都沒有超過16天。再後來,母獅失去了蹤跡。
據研究人員推測,獅子是群居動物,特別是母獅,一般終生生活在獅群裡。即使是成年後被趕離獅群的雄獅,也多與其他雄獅臨時結伴。卡蒙逸收養小羚羊的“失常”舉動,與她從小失群,在孤獨中成長密切相關。
也許當地世代與獅子為敵的土著的解釋,更契合我們人類的心靈:卡蒙逸是一隻不育的獅子,上帝就把羚羊賜給她做兒女。她其實並沒有死去,每當太陽昇起的時候,她與太陽同在。
意林札記
如果世界是二維的,對獅子收養羚羊,我寧願相信土著人的解釋!獅子是土著人的敵人,同時也是土著人的導師。是獅子訓導土著人學會了強悍,學會了強悍之中的溫馨。所以,他們的解釋是最可信的。
在草原,獅子和土著人一起將“愛”推向了極至,他們一起為文明人重新解釋了什麼是“愛”,讓我們認識到母愛更為廣泛的意義。
直接為愛我和我愛的人做些什麼,間接為愛他們和他們愛的人做些什麼,由此及彼,每個人活著的意義都會越來越大。
成敗故事獅子和羚羊的家教
每天,當太陽昇起來的時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們就開始奔跑了。
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
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活活地餓死。”
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
點,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就肯定會被他們吃掉。”
記住你跑得快,別人跑得更快
歷史故事潘美真的收養了周世宗柴榮之子嗎?那個孩子
宋太祖趙匡胤是取代後周才建立的宋朝,當陳橋兵變發生以後,他在無奈之下被將士們推上了皇位。回到京城以後,趙匡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入皇宮,畢竟那個地方現在已經是他的地盤了。
入宮後,趙匡胤派人將後宮嬪妃們聚集起來,宣佈自己已經接受了柴宗訓的禪位的事。就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了嬪妃手中抱著一個小孩子。宮裡的孩子,除了是皇帝的種,還能是別的臣子的孩子不成?趙匡胤就問那位抱著孩子的嬪妃,問她這個孩子是誰。嬪妃就說這個孩子是周世宗的兒子,是後周皇室血脈。
俗話說斬草要除根,當時趙匡胤的幾個心腹,比如謀士趙普,大將潘美都在場,許多人都勸趙匡胤要殺掉這個孩子,其中號稱用半本《論語》治天下的趙普就同意殺掉孩子,永絕後患,只有潘美和另外一個人不說話。趙匡胤就問潘美,應該如何處置這個孩子?潘美還是不說話。
最後,趙匡胤沉思許久,還是放過了這個孩子,沒有殺掉他。趙匡胤見潘美似乎也和他一樣不忍心,就把這個孩子交給了潘美撫養。潘美嚇得跪在地上:臣和陛下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臣勸陛下殺了這個孩子,那就是辜負了周世宗對臣的恩情;如果臣勸陛下別殺這孩子,又是對陛下的不忠,陛下定會對臣生疑。
趙匡胤笑著安慰潘美,說:你放心,我知道你的忠心。現在我的皇位,都是從柴氏子孫手裡得來的,如果殺了周世宗的孩子,我自己還不忍心呢,更何況是你?
接著,趙匡胤又說:現在我把這個孩子交給你來撫養,也是出於信任。只有你養這個孩子我才放心啊。不過,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把你叫爹,那這個孩子就當你的侄子吧!
潘美接受這個使命,帶著孩子回到家中,也不告訴家人這是誰家的孩子,只告訴他們要好好把他撫養成人。
潘美給孩子取名為潘惟吉,潘惟吉長大以後,還當了官,做到了刺史。
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說的是,當時趙匡胤看到的一共是兩個孩子,他二話不說便命左右將這兩個孩子帶走,暗中處理掉。誰知潘美的表現卻異常反常,引起了趙匡胤的注意。趙匡胤知道潘美有些不忍心,就問潘美的看法。潘美說自己不敢反對,但是心裡始終不安心。最後,趙匡胤派人把兩個孩子追回來,將其中一個交給了潘美,自那以後從不過問孩子的事。
其實,從趙匡胤逼著小皇帝柴宗訓禪位卻沒殺了柴宗訓來看,就可以看出趙匡胤的仁慈。再加上週世宗生前待他非常好,他又怎麼能恩將仇報呢?
勵志故事奔跑的羚羊
有一年,我跟隨野生動物學家克雷孟特先生一起前往澳大利亞大草原考察。在那裡,我們看見了一大群羚羊席捲穿過整個草原,我情不自禁地感嘆道:“羚羊的數量這麼大,真是一件好事啊!”
克雷孟特先生笑笑說:“確實,否則它們很快就會滅絕。”我非常奇怪,我問他為什麼這麼說,克雷孟特先生指著一隻停止奔跑的羚羊說:“你注意到它了嗎?它馬上就會成為獅子的美餐了,它停下來不是因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為它累了,而是因為它太愚蠢了,以至於忘記了當初自己為什麼要奔跑。它們發現天敵後會本能地逃開,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它們跑著跑著,就會忘記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它們奔跑,有時候甚至會在最不適當的時候停下來,淪為天敵的美餐。”
克雷孟特先生說著,又朝另一個方向指了指說:“你看見沒有?在它不遠處就有一隻獅子,但這隻羚羊卻停在了獅子的旁邊,它們有時甚至會向獅子走過去,它們會忘記這就是同一種在幾分鐘以前讓自己驚慌失措的天敵,所以如果不是有一大群羚羊的話,這整個種群將會在幾個星期內被消滅乾淨。”克雷孟特先生的話音剛落,那隻獅子就撲向了那隻停止奔跑的羚羊,羚羊很快應聲倒地了。
成功和失敗的區別,並不在於誰跑得更快,而在於誰曾在危機逼近的時候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