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麻雀和紅襟鳥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英國送奶公司送到訂戶門口的牛奶,既不用蓋子也不用封口,因此,麻雀和紅襟鳥可以很容易地喝到凝固在奶瓶上層的奶油皮。後來,送奶公司把奶瓶口用錫箔紙封起來,想防止鳥兒偷食。沒想到,二十年後,英國的麻雀都學會了用嘴把奶瓶的錫箔紙啄開,繼續吃它們喜愛的奶油皮。然而,同樣是二十年,紅襟鳥卻一直沒學會這種方法,自然也就沒有美味的奶油皮可吃了。
這種現象引起了生物學家的興趣,他們對這兩種鳥兒進行了研究,從解剖的結果來看,它們的生理結構沒有很大區別,但為什麼這兩種鳥在進化上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來,這與它們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
麻雀是群居的鳥類,常常一起行動,當某隻麻雀發現了啄破錫箔紙的方法,它就可以教會別的麻雀。而紅襟鳥則喜獨居,它們圈地為主,溝通僅止於求偶和對於侵犯者的驅逐,因此,就算有某隻紅襟鳥發現錫箔紙可以啄破,其他的鳥也無法知道。
對於物種來說,進化需要集體交流和行動,這樣,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有了新技能,才可以真正地發揚光大,使物種生生不息。同樣,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想要取得成功,也離不開與他人的溝通與合作。個人的力量往往微不足道,但當你投身於集體,成為其中一分子,你所付出的努力與智慧,就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而這才是更大的成功。相反,當你孤身一人,與外界充滿隔閡,閉關自守,你就會知道,做一件事是多麼難,而成功是多麼遙遠。
如果你也是一隻鳥,那麼你是想做麻雀還是紅襟鳥呢?
哲理故事麻雀和蝙蝠
有一天,義大利科學家斯帕拉捷照常給女兒講故事,講的是麻雀和蝙蝠比誰捉的蟲子多。他說:“麻雀忙啊忙,忙得不可開交。可蝙蝠卻安心睡著大覺,一直到天黑才起來捉蟲子。”這時,女兒好奇地問:“爸爸,天那麼黑,蝙蝠看得見嗎?捉的蟲子會比麻雀多嗎?”
“嗯……嗯……”女兒的話讓斯帕拉捷頓時語塞,因為他確實沒弄明白這個問題。但他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家,具備良好的品質,他覺得不能裝懂,而應該用事實來說話。於是,他逮來了幾隻蝙蝠,先矇住它們的眼睛,再矇住它們的鼻子,最後矇住它們的耳朵。終於,他發現蝙蝠飛行根本離不開耳朵的幫助。
孔子有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斯帕拉捷講故事遇到了“不知”,他沒有迴避與敷衍,而是想方設法去探究。於是,他才知曉了蝙蝠飛行依靠超聲波的秘密。由此,仿生學家們大受啟發,後來才發明了雷達。
實事求是,不但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也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只有真實瞭解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想辦法去補足;只有知道自己哪些知識不懂,才能有針對性地去學習。老老實實地學習,不欺騙別人,不欺騙自己,那麼也沒有什麼能欺騙得了你!
寓言故事烏鴉和麻雀
小編為大家帶來哲理故事:烏鴉和麻雀
烏鴉和麻雀是鄰居。每當烏鴉想和麻雀聊天,麻雀總是愛理不理。自命清高的麻雀認為:與醜陋的烏鴉做鄰居還行,作朋友是絕對不行的。因此,她們雖然同住在一棵大樹上,平時從不往來,也從不結伴同行。
烏鴉習慣了孤獨,也習慣了人家的白眼;她總是獨來獨往,毫無怨言。不久,她們都做了孩子的媽媽。
小烏鴉們早出晚歸,每天都拿好吃的、好喝的水來媽媽一起分享。看著烏鴉一家子愉快樂樂,團團圓圓,麻雀媽媽十分羨慕。自己的孩子出動了有的一去不回,有的空空而回;從不拿禮物來孝順我。這是為什麼呢?她想請教烏鴉的教子經驗,但欲言又止,生怕被烏鴉嘲笑。
為大家帶來:烏鴉和麻雀
寓言故事麻雀和燕子
“喳喳喳……”屋簷上,一隻小麻雀在窩裡餓得直叫喚。燕子飛過聽見了,連忙停下來關切地問道:“小麻雀,你為何不飛出去找蟲子吃呢?瞧你餓得多可憐!”
小麻雀低著頭細聲細氣地說:“我長得灰不溜秋的,比起鳳凰來醜死了,我不好意思。”
燕子阿姨說:“傻孩子,鳳凰只不過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其實世上並沒有真正的鳳凰。”
“那,比起孔雀來我還是醜死了。”小麻雀又說。
“你怎麼老去和那些珍奇的鳥兒相比呢?即使要比,你也只能和你們麻雀相比呀。你要是去和那些珍奇的鳥兒相比,你就會羞愧得永遠不敢出門,餓死在窩裡面的。”
小麻雀聽了燕子阿姨的話,伸出頭來看了看其他的小麻雀並不比自己美,才消除了自卑,撲稜稜飛出去找蟲子吃了。
一天又一天,小麻雀翅膀練硬了,飛得遠了,飛得高了,從此不再捱餓了。更重要的是,它對自己有信心了。
小故事大道理:我們一定要找準目標,否則就可能喪失勇氣,否定自己。
寓言故事麻雀和野兔
一隻野兔被老鷹抓住了,他十分悲傷和痛苦,他的哭叫聲如同孩子哭一般。這時,一隻麻雀指責他說:“你飛快的速度怎麼不見了?你的腳為什麼跑得這麼慢?”麻雀正說著,一隻老鷹飛來,突然抓住他,將他吃掉了。野兔見後,心安地說:“唉!他剛才還幸災樂禍,現在自己也遭到同樣不幸的命運了。”
小故事大道理:當別人遭受危難時,要給予幫助,如果自己 無能為力的時候,也不可幸災樂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