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士三計救編修

[ 民間故事 ]

清嘉慶四年八月底的一個晚上,文華殿大學士董誥正在家中飲酒,戶部尚書朱珪忽然來訪。董誥忙拉朱珪入席。

幾杯酒下肚,朱珪說明了來意——向董誥請教救洪亮吉之法。然後,朱珪詳敘了翰林院編修洪亮吉闖禍的經過:洪亮吉素有才華抱負,聽說朝廷下詔求直言,腦子一熱,寫下一篇千言奏疏《極言時政啟》。疏中斥責大清世風日下,還說當前變革很不成功,猶如隔靴搔癢……

聞言,董誥皺起了眉頭:“老尚書既然已知奏疏內容,定是見過了,那為何不去阻止洪亮吉,反來與我計議?”

“晚了!”朱珪道,“奏疏已到龍案,洪亮吉被刑部帶走了。”

原來,洪亮吉自知官小勢微,少有面見皇上的機會。為能把奏疏遞上去,他索性來了個一式三份,分別交給左都御史劉權之、戶部尚書朱珪、成親王永瑮,請他們代奏。朱、劉二人謹慎,看了奏疏都暗自壓了下來,成親王卻沒細看就給了嘉慶帝……

朱珪道盡原委,董誥趕忙再三勸說,別自找麻煩,為一個莽夫招惹皇上不值得。誰料,朱珪竟激動起來,說什麼動了洪亮吉會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堵了百官萬民的忠諫之路。

“老尚書執意要救洪亮吉,我倒真有一計,但沒有十成把握。”董誥也不等朱珪表態,手覆其耳,嘀咕一番……

翌日早朝,眾臣大都緘口不語。因為,一夜之間,洪亮吉觸怒當今皇上的事幾乎傳遍京城。這節骨眼上,誰也不想給皇上再添不快。

可是,偏偏有“拿銅當金子”不開眼的主兒,明瞅著皇上臉色難看,還吊高嗓門來了句——“臣有本要奏!”

正是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朱珪。但見朱珪領著劉權之,跪呈摺子,把洪亮吉寫了三份《極言時政啟》的事和盤托出,並指責洪亮吉妄談國政,不明聖心。末了,還不忘自責,說未能及時嚴參實屬糊塗。

朱珪這麼做,是聽從了董誥的計謀。至於董誥為何讓他這麼做,他並不清楚。他只知道董誥被人稱為“大清諸葛亮”,當世幾乎無人能及。這也是他找董誥問計的根本原因。

然而,話一出口他就後悔了。嘉慶帝的臉陡然變得鐵青,把桌子拍得咣咣響,咬牙切齒地釋出了一條口諭——“即刻起,洪亮吉一案由三司會審。”

嘉慶帝言罷,朱珪冷汗冒了一身:三司會審的犯人都是應處斬刑、絞刑的重犯,如此看來,自己救人不成,反把洪亮吉送上了絕路!

散朝後,九卿科道無不議論紛紛。有人說,朱、劉真不仗義,此奏分明是落井下石,要置洪亮吉於死地;有人說,朱、劉愚蠢至極,主動向皇上認錯,等於把自己搭了進去。

聽了大家的議論,朱珪大嘆知人知面不知心,心裡把董誥罵了七八遍。罵完,就在半路候著董誥討說法。

豈料,他等候了許久,喝了一肚子風,也沒見到董誥的人影。

原來,董誥抬腳出殿,出來後,他趁人不注意,又獨自折回去了。此刻,大殿內,董誥正階前陳情:“臣以為,編修洪亮吉犯了大逆罪,理當梟首凌遲,以儆效尤。”嘉慶帝馬上表明瞭認同的態度,狠狠處置洪亮吉本就是他的心中所想。奈何早朝時無人言明,朱珪雖然羅列了洪亮吉的不是,但並未說出處理辦法。

董誥又道:“既如此,臣懇請皇上將戶部尚書朱珪也革職查辦。”

“這……”嘉慶帝瞬間語塞,問董誥何出此言。

“連坐!”董誥侃侃而談,“依照我大清律例,犯大逆罪者,主犯凌遲處死;罪犯親屬及同居之人,年齡在十六以上者,一律處斬刑。而尚書朱珪正是洪亮吉的京中至親,私下裡,他們常以叔侄相稱。”

稍後,董誥一五一十地講述了洪亮吉與朱珪的關係:早些年,洪亮吉曾在朱珪的兄長府上當幕僚,朱氏兄弟愛其才華,以子侄禮待之。後洪亮吉及第入仕,進京為官,更是仰仗朱珪的鼎力舉薦。

關於這些,嘉慶帝不能否認,他對洪亮吉的瞭解也是這樣。不過,即便如此,嘉慶帝也絕不肯治朱珪的大罪。朱珪不僅是自己的授業恩師,更是權重望崇的股肱之臣。

“望皇上嚴循律法,恪守祖訓!”見嘉慶帝猶豫,董誥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雪日辭
下一篇: 棗核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