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后羿則是夏太康時期人物。
據《山海經》記載:大羿本名“羿”,也被稱為“司羿”。大羿射日的故事南經》記載:“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持戈。”但古本中有大羿射日的記載,唐人成玄英《山海經秋水》疏
引《山海經》雲:“羿射九日,落為沃焦”。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雲:“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這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記載,只是後來佚失了。
漢朝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寫了一部《淮南子》,在《本經訓》篇中,以《山海經》為藍本,將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精彩的描述:“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是關於大羿射日最詳細的資料。
大羿是五帝時期的人物,帝堯的臣子、箭術師傅。相傳,在大羿五歲的時候,就被父母拋棄在了深山,他是在山林中長大的。由於善於射箭,後來成為射術大師,被帝堯封於商丘。傳說蚩尤被殺之後,東夷十個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發動了叛亂,大地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烽火連天,民不聊生。帝堯命令大羿征服那十個部落,大羿臨危受命,擔負起統一東夷各部族的歷史使命。
帝堯賜給大羿一把紅的弓,弓的威力巨大,可以射穿雲月或千里之外的物體。據說,這把弓的弓身是用補天之石在地火之中煉成,弓弦用神龍和翼虎筋皮製成,箭羽是用鐵魚之骨和火鳥的羽毛做的,要拉開這把弓需要天生的神力。最後,大羿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其中九個。於是,後人稱之為“羿射九日”,也就是說大羿征服崇拜太陽的九個部落,經過後人的傳述和豐富,逐漸演變成“大羿射日”的神話。再後來,由於與夏朝一個叫后羿的人混淆了,變成了“后羿射日”,這也使得神話更加豐富,形成比較系統的神話故事。
演變後的大羿射太陽的神話是怎樣的呢?
相傳,在帝堯統治時期,天上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把土地都烤焦了,莊稼也乾枯了,花草樹木也都乾死,老百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人們熱得都喘不過氣來,有的昏倒在地上。一些怪禽猛獸,也趁機殘害人。於是帝堯請來大羿,讓他上射十日而下殺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和修蛇,為民除害。大羿拉開神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向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那些怪禽猛獸也一一被殺掉了。從此萬物得以生長,百姓又可以安居樂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