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候,混水縣出了個能工巧匠叫劉有能,他打小被父母送去學木匠,因為頭腦靈活,善於鑽研,做出的活兒非常漂亮,很快就聲名遠播。
幾年前,馬員外打算嫁女,就請劉有能來家裡打造嫁妝。他一連幹了將近一個月,最後一天上午,就剩下一個衣櫃組裝到一半了,於是馬員外中午吃飯時,就開始結算工錢。這個馬員外,凡事都喜歡精打細算,這麼早結算,就是晚上不想管飯,好省一頓飯錢。
算工錢時,馬員外不但少算了半天,還找藉口說是劉有能手慢,所以剋扣了幾十個銅板。劉有能訕笑著說:“馬員外,我做了十來年的活兒,你是第一個嫌我手慢的。再說了,我做的木工活兒,方圓百里沒人能超過我,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活兒做得漂亮才是關鍵。”
馬員外皮笑肉不笑地端起杯子,說道:“劉師傅,大家鄉里鄉親的,為這幾十個銅板,再說下去沒意思。來來來,我敬你一杯,以後有活兒,我再照顧你就是了。”
劉有能仰頭幹了,心裡卻不痛快,暗忖起來:少了我的工錢,還拿話堵我的嘴,太不地道了。 下午,把衣櫃組裝好後,劉有能拿著小錘子,在每件新傢俱上面敲了一下,就告辭走了。
過了幾天,馬員外請人來給傢俱上漆,兩個漆匠挪動傢俱時,傢俱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兩人一愣,這新打製的傢俱,好像不牢固,能用嗎?他們問馬員外是哪個木匠師傅做的,當聽說是劉有能做的時候,漆匠師傅不相信地說:“不可能,劉有能的木匠活兒,那是數一數二的,怎麼會有響聲呢?”
馬員外心裡一緊,讓兩人試了試所有傢俱,件件都是如此。他想起劉有能走時,拿著錘子挨個兒敲打新傢俱的情景,心知有異,看來是劉有能故意為之。馬員外的臉都氣綠了,馬上派人去叫劉有能。
劉有能拿著一把小錘子,到了馬員外的家。馬員外指著傢俱,怒氣衝衝地質問道:“劉有能,你怎麼幹的活兒?你得給我解釋清楚,不然,要你賠償所有損失!”劉有能看著傢俱,慢悠悠地說:“咳,這也怪不得我,凡是經我手的傢俱都有靈性,這不,我工錢沒拿夠,它們耍起小性子了。”
馬員外恍然大悟,他當即拿出一盒子銅板,說是隻要劉有能擺治好了,工錢可以多給,讓劉有能趕快想辦法。劉有能也沒有多要,只拿了他應得的,然後在每件傢俱上敲了一錘子,就好了。臨走時,馬員外又氣又好笑地說:“好你個劉有能,居然留了這一手,你乾脆就叫劉一手得了。”
這話傳開後,劉有能這個名字就沒人叫了,大家都叫他“劉一手”了。
說起劉一手這一招,功夫在榫頭上。無論什麼傢俱,都是利用榫卯結構的原理,榫卯咬合後,慢慢地會越來越緊,成為牢固的一體。劉一手在每件新傢俱的關鍵處敲了一錘子,某一處榫卯咬合過緊,導致表面不平衡,搬動時,就會發出“咯吱”聲。他拿錘子從裡面往外敲一下,榫卯咬合松一點,表面恢復平衡,就不出聲了。這種力道上的把握,也只有他有這個能耐。
當然,劉一手是個嫉惡如仇的正直之人,從來不輕易使用這一種損招,但他沒想到,很快他就再也不能用這一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