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永定鎮上開著一家望河樓飯莊。飯莊的老闆叫顧福山,面慈心善,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
這天下午,顧福山聽說有個偷麻稈的人快被打死了,忙趕過去,給了麻田主人一兩銀子,才算把人救下來。
顧福山命夥計將那人抬回飯莊,又請來郎中診治。待抓來藥,熬好了送到那人嘴邊,那人喝了兩口,咂摸著嘴說:“藥是好藥,可惜中途斷了火,續上再熬出來,那藥效就差了三分。”
顧福山扭頭望了望熬藥的夥計,夥計說他剛才正熬著藥,聽到廚房裡喚他去搬柴,他就去搬了,回來時見火滅了,又點著了接著熬。顧福山笑道:“先生對火候這麼講究?”那人道:“廚房裡呀,火候是極為重要的,差一絲生,過一絲爛。”顧福山點頭稱是。
飯莊的主廚名叫林二龍,一聽這話,他心下不滿,小聲嘀咕道:“炒菜還得看廚子的手藝,光有火候有什麼用。”那人看了看林二龍,說道:“你今天晚上會被客人退回兩道菜,都是不熟的,到時候你給我端過來就是了。”林二龍撇撇嘴,生氣地說:“你胡說八道什麼!”
當晚,林二龍加倍小心,可不知怎的,他真的被退回了兩道菜,且都是不熟的。他只好把這兩道菜端給那人,那人倒也不客氣地吃起來。夥計把這事兒告訴了顧福山,顧福山十分驚詫,忙趕過來問那人:“先生,你怎麼知道大廚會被退回兩道菜?”
那人微微一笑,說道:“夥計抱錯了柴,這菜的火候就差了,自然是要被退回來的。”
顧福山問道:“怎麼就抱錯了柴呢?”那人說,炒菜當用樹枝燒火,夥計抱了樹根,燒出的火太旺,炒出來的菜外焦內生,客人自然要退。
顧福山詫異地問道:“你連門都沒出,怎麼知道夥計抱錯了柴?”那人淡然一笑,說道:“夥計進來時,身上就帶著樹根味兒,我就猜到他抱錯了柴啊。”
顧福山知道這是遇到高人了,忙謙卑地說道:“先生乃道中高人,能否指點一二?”那人說道:“半個月後,我的傷就好了,那時,我再講給你們聽吧。”
接下來的半個月,顧福山對那人精心照料,有工夫就過來跟他閒聊。這才得知,那人名叫柳林,醉心於火,四處探訪各種火材。
那日,柳林見了麻稈,想著用此可以生出什麼火來,竟忘了人家還要收麻,先去割了一些麻稈,結果被人痛打,虧得顧福山出手相救,這才逃過一劫。
半個月後,柳林的傷好了,他在後院的空地上壘起了八個連灶,灶上放上了大鐵鍋。他對顧福山說,這八個灶各有用途,其中的七個灶可分別用來煎、炒、烹、炸、蒸、煮、燉,灶下分別放置不同的柴。顧福山看還有一個灶,灶前放著柳林割回來的那捆麻稈,就問道:“這個灶呢?”柳林說道:“這個灶以備不時之需。”
顧福山聽他話裡有話,忙說道:“顧某愚鈍,還請先生明示。”柳林說,同行是冤家,望河樓生意如此興隆,只怕會遭人嫉妒,暗下黑手。飯莊間的較量,無非就是菜品,能幫助望河樓渡過難關的,恐怕也是一道菜。顧福山忙問:“什麼菜?”柳林卻搖搖頭說:“這道菜是不能說的。不然的話,你拿它去賺錢,就沒有救難之功啦。”
柳林開始燒火試灶,他一邊往灶裡添柴,一邊嘴裡還唸唸有詞:“根燉幹煮枝來炒,莖蒸葉煎樹皮熬;鮮香何必用火燒,連灶煙囪吸火苗;泥魚若遇禾中火,白玉房中成一統。”
顧福山知道柳林唸的是秘訣,雖然聽不太明白,卻也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