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常

[ 民間故事 ]

虢州城裡,對老人最孝順的,當屬常發三了。

常發三家住城南小河溝,幼年喪父,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母親好不容易給發三娶了個媳婦梅花,不料老了卻不幸癱瘓,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常發三沒有兄弟姐妹,生他養他的母親就是世上唯一的親人了。常發三從街上買來了《二十四孝圖》貼在家裡的牆上,和媳婦梅花一幅一幅地看,對照圖中的二十四孝子查詢自己的不足,對母親百般孝順。

每天清晨,常發三早早起床,先挑水掃院,到地裡伺弄莊稼,等太陽昇起來,再給母親穿衣、梳頭、洗臉,說話輕聲細語,生怕對母親不敬。一日三餐,常發三端著碗給母親餵飯,先把小勺子放到自己嘴邊輕輕地吹一吹,不熱不涼時慢慢喂到母親嘴裡。到了晚上,常發三經常燒盆熱水給母親洗腳、按摩,後半夜專門起床幫助母親翻身。

有年重陽節,張知縣提著禮物專程到常發三家裡去看望他的母親。走進老人房間,張知縣沒有聞到一點兒異味,掀開被子看到新換洗的床單,再看看老人的身子,既沒有褥瘡,也沒有潰爛,感到很欣慰。

“大娘,發三待您孝順不?”張知縣樂呵呵地問常發三的母親。

“孝順,兒子、兒媳都孝順。”老人笑眯眯地說,臉上盪漾著幸福和滿足。

“發三,你是咱虢州的大孝子,以後就叫孝順常吧。”張知縣向常發三伸出大拇指,稱讚有加,“我要號召全城百姓向你學習。”

“孝順娘,這是我應該做的。”常發三摸了一下脖子,憨厚地說。

張知縣說到做到。第二天早上,正逢集市,街上人流如織,熱鬧非凡。張知縣親自給孝順常披紅戴花,讓他騎著高頭大馬風風光光遊街。衙役們跟在孝順常的後面,敲鑼打鼓,高聲宣傳:“孝順常孝順常,孝順母親美名揚。”

霎時,虢州百姓對孝順常欽羨不已,讚不絕口,紛紛以孝順為榮。

那天,孝順常遊街回家時發現集市有人賣木料製作的輪椅,雖說笨重,但畢竟是件代步工具。孝順常特別興奮,不假思索就給母親買了回來。孝順常把輪椅放到院子裡,從家裡抱個小褥鋪在上面。母親笑盈盈地坐在輪椅上,把著扶手左看右瞧,像欣賞一件稀世珍寶似的。孝順常輕輕地推著母親轉圈兒,轉著轉著,彷彿看到母親揹著兒時的他在院子裡走著碎步,逗樂自己的幸福時光。淚眼朦朧的孝順常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腳步,他越走越快,身後捲起了一股塵煙。母親高興極了,久違的笑聲飄蕩在小院的上空。

“三兒,沒想到,娘這輩子還能坐上這種椅子。”母親很激動,眼角溢位幸福的淚花。

“娘,有了這個輪椅,以後您想去哪兒,咱就能去哪兒。”

“是呀,”孝順常的母親若有所思,“娘好久沒看到皮影牛表演的皮影戲了。”

“那好辦,皮影牛今晚就在城東演,吃過晚飯咱就去看。”

自從有了輪椅,孝順常的母親出行可方便多了。母親喜歡熱鬧,孝順常和媳婦梅花就把她推到集市上去,看耍猴、賞鬥雞、聽說書、品美味。母親臥床時間長了,出來看啥都覺得新鮮,總是看不夠樂不夠,活動量大了,臉色也逐漸紅潤起來。

“咱家欠賬多,沒有收入可不行呀。”梅花同孝順常商議道,“我孃家賣煎餅有名,我從小就會製作,咱到城裡擺個攤位吧?”

“行呀。”孝順常彷彿看到了希望,“可咱娘一個人在家,我不放心哪。”

“我也去,還能在市場幫你們叫賣。”母親臉上樂滋滋的。

沒過幾日,“孝順常煎餅”在城東飲食市場開張了。“賣煎餅嘍——賣煎餅嘍——”,百姓們看到“孝順常煎餅”招牌,聽到孝順常母親悠揚的叫賣聲,蜂擁而至,爭相購買的同時還常向孝順常請教孝老經驗。

“孝順常煎餅”越賣越好,排隊購買者越來越多。三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孝順常又僱了兩個小工。

“孝順常煎餅”品牌響亮,從小攤位到開門店,不斷發展壯大。很多人上門求孝順常,想出一百兩銀子開“孝順常煎餅”分店。孝順常說,凡是孝順老人者,掛分店牌子分文不收,否則一律免談。

眨眼過了兩年,孝順常把門店交給兒子打理,自己創辦了孝老學堂,還將多年來孝順母親的感悟寫成一本書,取名《孝老經》,印發給前來學習的年輕人,義務為他們傳授孝道。

孝順常的善舉感動了張知縣。張知縣特意吩咐師爺根據孝順常的經歷寫了一首順口溜,並很快在坊間流傳開來:“虢州城,常發三,幼喪父,日子艱。孝順母,人稱讚,辦學堂,美名傳……”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京都神醫
下一篇: 尋找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