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間,張三丰雲遊至陝西寶雞,在一個叫金臺觀的道觀住了下來。
那時的張三丰,已經100多歲了。金臺觀裡來了一個期頤之壽道人,讓人嘖嘖稱奇。不過,比這罕見高壽更讓人稱奇的是,張三丰竟然在金臺觀裡起死回生了一次。
有一天,張三丰把門人楊軌山喚至近前,說:“我命數已盡,歸天有期。”楊軌山以為他在開玩笑,就沒在意。不料第二日早上喚張三丰起床用餐時,連喚數聲都無應答,進屋一看,發現張三丰已經氣絕人亡了。楊軌山和其他人用棺材盛殮了張三丰,設道場作法事數日,待到下葬時,卻聽見棺材裡有響聲,開棺一看,只見張三丰竟臉色紅潤地活了,並且樂呵呵地爬了出來。
此事一經傳開,很快連朱元璋都知道了,他非常想見這個連閻王爺都不敢收的張真人,好向他討教長生不老之法。可是離開寶雞金臺觀的張三丰神龍見首不見尾,有人說他去了武當山,可是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尋訪,都是無果而終。
武當巍峨數千裡,雲深不知處。朱元璋駕崩前還在喟嘆:張三丰,你在哪裡?
從侄子手裡奪得皇位的朱棣,更是想一見張真人的真容,也算是替自己的父親朱元璋了卻一樁未竟心願。
於是,朱棣數次差人遍訪天下名山,但回報都稱:張三丰的腳印都沒見一個。
後來,有傳聞說,張三丰的仙骨道影在武當山出現過。朱棣就再次派侍讀學士胡廣去武當山尋訪,並給胡廣扔下狠話:要麼找到張三丰,要麼死。
接到死命令的胡廣不敢怠慢,帶了一隊人馬星夜兼程往武當山趕去。
胡廣來到武當山腹地後,跋山涉水,上峰下澗,走遍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訪盡三潭九泉十池九井。武當景色奇崛秀美,可他們無心賞景。快跑遍武當山了,胡廣還沒有找到張三丰。
這日早上,胡廣再次進山尋找張三丰。時值隆冬,昨夜一場大雪忽至,武當山白皚皚一片。胡廣時間不多,不想因雪停下尋訪的腳步。
一行人來到天柱峰下的一片緩坡時,遠遠聽到一聲聲呼嚕如雷。有野獸?再一細看,前面竟有一人睡臥雪地。
胡廣命手下上前檢視,只見雪地裡側臥酣睡的是一老者,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僅有一身髒兮兮的單衣裹身。兩兵士連推帶搡,弄醒雪地裡的老人,問:“你為何單衣側臥雪地裡?”
老者側目一斜,打了個哈欠,滿是抱怨的口氣說道:“你們是什麼人?為何打擾我酣睡?”
一兵士不高興了,說:“當朝大員胡大人在此,你不跪謝我們施救之恩也罷,竟抱怨我們打擾你睡覺!雪地單衣,如何睡覺?一看你就是個胡攪蠻纏之輩。”
說著,兩兵士拉扯老者,竟絲毫不能動之,又喚三個兵士過來,幾人開始動起粗來。老者氣定神閒,不急不緩地推手移步,只原地打了個轉身,五個兵士就莫名飛跌在一丈開外。
胡廣看出這個邋遢老漢絕非等閒之輩,急忙喝退手下,上前拱手施禮:“老人家,我們是奉當朝聖上之命,前來武當山尋訪張三丰張真人,您是否知道他的行蹤?”
老者說:“什麼三瘋四瘋的,皇帝找一個瘋子幹嗎?”說完身影快移,迅速消失在了天柱峰的雲霧裡……
胡廣目瞪口呆,單衣臥雪竟能酣睡,五個壯漢不能生擒,看似老邁卻疾走如飛……莫非他就是……正想著,有手下從雪地裡撿起一張紙片遞給胡廣,說:“大人,這個好像是剛才那老頭落下的。”
胡廣一看,紙上有句如此: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
浮生事,苦海舟,蕩去飄來不自由。
無邊無岸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
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胡廣一拍腦門,喚眾手下圍攏過來,低聲密語道:“聖上讓我們尋找張三丰,找不到就人頭難保!天不絕我,遇此怪人,得此修道詩,我等就權當他是張三丰,回去異口同聲稟報聖上,在武當得遇張真人,真人執意不進朝面聖,但親筆贈聖上修道詩一首。”
為了項上人頭,眾人紛紛應諾。
朱棣聞聽凱旋迴朝的胡廣奏明後,得到張真人的親筆信,甚是開心,但他還是因沒能和真人面晤而遺憾,於是御筆一揮,寫下《御製書》:
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
朱棣命胡廣再次進武當,把親筆信親自交給張三丰。
胡廣接了聖諭,腦子裡一片空白,他在心底大呼:張三丰,你在哪裡?
這一呼喊,歷史不曾給出回應。
也許,張三丰,從未生過;也許,從未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