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樂年間的一天,太陽高照,高大厚重的宮門在陽光的照射下緩緩開啟,一股高貴盛大的氣息撲面而來,讓後來成為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此時還是一介民女的孫氏頓時緊張起來。此時的她正奉命去拜見太子妃,即皇長孫朱瞻基的母親。這也是孫氏第一次踏進皇宮。
這個來自山東鄒平(今屬山東濱州)的女孩從小就生得貌美如花,遠近聞名,後來又隨做官的父親去永城(今屬河南商丘)生活,和太子妃成了同鄉。她的美名傳開後,太子妃好奇不已,這才召孫氏來相見。
孫氏來時雖然有很多不捨和擔憂,但隨著宮中景色在她面前一點兒一點兒展開,原本忐忑的她竟有了越來越多的驚喜:宮中悠長而曲折的小路、色彩絢爛的樓閣亭臺,以及有序行走的內臣宮女……她覺得自己彷彿已經成了皇宮中的一員,忍不住浮想聯翩。
想著想著,她已經被帶到了太子妃面前。她趕緊收起自己飄飄忽忽的心思,嚴格按照練習好的禮儀拜倒在太子妃面前,用清脆悅耳的聲音請安問候。太子妃看到孫氏的第一眼就滿意不已,覺得她和兒子朱瞻基很般配。
正在這時,一個十四五歲的英俊少年風風火火地從殿外走來,向太子妃請安。他臉龐俊朗、目若流星,讓旁邊的孫氏一見傾心。孫氏也從二人的對話中得知了少年正是皇長孫朱瞻基。朱瞻基向太子妃行過禮後,正要出門,卻在轉頭間看到了旁邊的孫氏。孫氏連忙行禮,溫柔一笑。
這一笑讓朱瞻基怦然心動,朱瞻基便主動和她攀談起來,孫氏有時回答一兩句,有時微笑點頭,彷彿是認識多年的玩伴。看著二人如此投緣,太子妃高興地點了點頭,對身邊人說:“這個孫氏,留下吧!”
兩個年齡相仿的少年男女就這樣開始朝夕相處。未來會發生什麼,大家自然都心照不宣。
二、
皇宮中的花開了又謝,天上的月缺了又圓,時光一過就是幾年。朱瞻基和孫氏都漸漸長大了。
這些年裡,除了偶爾想念父母之外,孫氏過得無憂無慮,舒心暢意:太子妃待她視如己出,疼愛有加;周圍的人對她也恭謹奉承;更重要的是,才智過人、英武能幹的朱瞻基與她兩情相悅,感情日深……
一次,她偷偷問朱瞻基為什麼喜歡自己?朱瞻基說,第一次見她就覺得特別熟悉親切,在她面前,自己不是肩負朝廷重任的皇長孫,不需要時刻保持儀容姿態,可以盡情地放鬆玩樂……再沒有比這開心快樂的事情了。
孫氏喜歡這樣的回答。她毫不懷疑,等到朱瞻基婚配之時,自己就是那個讓人羨慕的皇長孫妃,甚至將來朱瞻基登基為帝,自己就是皇后!
可誰也沒有想到,意外發生了。
永樂十五年(1417年),19歲的皇長孫朱瞻基大婚了,新娘不是孫氏,而是“天性貞一,舉止莊重”的胡善祥。
原來,朱棣覺得孫氏來自太子妃的家鄉,如果讓孫氏當朱瞻基的正妃,她將來有可能會成為皇后,再加上太子妃家族的關係,外戚坐大不利於皇權。所以,朱棣毅然置人人認定的孫氏於不顧,選中了某錦衣衛百戶的女兒胡善祥為皇長孫妃,只將孫氏封為皇長孫嬪。
得到訊息的孫氏傻眼了,說好的自己和朱瞻基最般配呀?朱瞻基也蒙了,自己最愛的女子怎能只當嬪?甚至連太子妃都迷惑不解——自己可是一直把孫氏當兒媳看待的。但沒人敢違背朱棣的旨意,也不敢問緣由,唯有謹遵聖旨。
朱瞻基大婚之日,孫氏只能穿戴整齊,強顏歡笑地向皇長孫妃行禮。夜晚來了,閃爍的彩燈照亮了宮殿的每一條路,鼓樂聲歡喜纏綿,孫氏不由得淚如雨下:這是原本屬於自己的良辰美景啊,此刻自己只能在寢宮中獨自流淚,黯然神傷……
三、
孫氏儘管萬分失望,但日子還得過下去,畢竟還有一些值得欣慰的事情:
朱瞻基並沒有變心,他向她承諾,不管她是妃還是嬪,自己對她的愛都不會改變,如果自己將來當了皇帝,一定會立她為後。孫氏聽到這裡,心裡泛起了新的希望。
朱瞻基沒有讓她失望,以後的日子裡,孫氏果然依舊受寵,他們常常一起讀書寫字,飲酒賞月,歡笑聲溢滿了每一個晨昏日暮。相比之下,胡善祥除了有一個“皇長孫妃”的頭銜外,很少能夠見到朱瞻基。
胡善祥對丈夫和孫氏的感情也耳聞目睹,因此對孫氏非常客氣周到,也沒有刻意與她爭寵。
如此讓孫氏稍覺安慰。日子就這樣平平靜靜地繼續著。
幾年後,朱棣去世,朱瞻基的父親登上皇位,朱瞻基成為皇太子。他以為這下可以立孫氏為太子妃了,可當他試著向父母說出這個建議時,父母覺得胡善祥並無過錯,若立孫氏為太子妃不僅對胡善祥不公,也會惹來非議,所以拒絕了。於是胡善祥成了太子妃,孫氏只是太子嬪。
眼看自己一步步落了下風,孫氏有些不甘心:朱瞻基已經是太子,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如果自己當不成太子妃,又怎能當上皇后?她覺得自己應該做出點兒什麼了,開始經常找機會向朱瞻基訴說自己的不滿。朱瞻基表示還需要再等等。
不久,朱瞻基的父親去世了。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順理成章地成了皇帝,即明宣宗。孫氏大喜,心想朱瞻基已經成為皇帝,他還不是想封誰就封誰嗎?可惜權力越大,受的束縛也越多。當明宣宗在朝堂上提出想立孫氏為皇后時,大臣們當場拒絕,還拿出了祖制說事。
朱瞻基無奈,只能封胡善祥為皇后,孫氏為貴妃。但朱瞻基提出冊封孫氏為貴妃的時候說,不僅要賜孫氏金冊(冊封詔書),還要賜她金寶(皇后金印)——自此開啟了明朝貴妃也賜金寶的先例,而在此之前,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這個要求太后認可了,所以朝臣們也同意了。
手捧金冊、金寶的孫氏雖然感受到了朱瞻基的努力和愛意,可內心依舊無比鬱悶。就算有金冊、金寶,自己這貴妃的名分和皇后還是相差萬里。
她忍不住嘆息:原來這個無比優秀的男人即使手握大權也不是無所不能的。這條通往皇后的道路,還需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