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四娘娘與貢米的傳說

[ 民間故事 ]

早年,滏陽河發源地下游二十多公里處,有一個水運碼頭,來往船隻能通天津,河水清澈能見魚兒遊動,岸邊蘆葦被風一吹不時飛出水鳥。兩岸水田每年能收一季稻米,大米籽飽粒大,晶透如玉,做出飯來香糯好吃。

不知是哪朝哪代,縣府把碼頭大米上了貢。皇帝都想跟著吃。光皇帝家中幾千號人吃倒還好說,吃家多了就把碼頭一片的老百姓坑苦了。

據說古代時地方若能進貢,縣官品位就比一般縣官大三級。哪個縣府不想巴結皇帝?再說,收皇貢,縣府臺都能趁機撈一把。有的人家交不齊皇糧就背井離鄉,有的賣兒賣女,家破人亡。有的縣官因不能如數上交皇貢被罷官免職。

這樣過了好多年,來了一位新縣官。上任要點三把火,他微服私訪,瞭解到不少民情,也結識了村鄉三老。他把各鄉三老找來商量交貢米的事兒,有人提出:想法免交皇貢。縣官也覺得這是個萬全之策,既得民心,又不會因交不夠皇貢而罷官。可是,怎樣才能不交皇貢呢?縣官為這事兒,幾夜睡不好覺,飯吃不香。

忽一日,縣官來了雅興,約三老們一同乘船到滏陽河源頭考察。先到黑龍洞一看,泉水清清,山泉細如繩,粗如甕,數個水柱猶如鍋中開水一般。縣官看了,增加了三分清心。他們又上了南響堂寺一遊,縣官又增加了六分靈氣。縣官站在高處往遠望,山水盡收眼底。他突然發現寺下有一股泉水,粗有半丈,從南響堂寺下的石洞中噴出,直瀉滏河。縣官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找來三老耳語交代一番,坐上轎子回府去了。

這年,到了交皇貢的時候,縣官派人把徵到的部分米裝船送入京中。皇宮內年年吃新米,但做好的米飯皇帝是不先吃第一口的,讓太監們先嚐嘗是不是有毒,沒有事後再吃。碼頭貢米煮的飯做成了御膳,太監們一吃不大對勁兒,味不正,只好報告皇帝,大米飯中有臊氣味。皇帝一聽大怒,這還了得,下旨把縣官押進京城,準備親審後金瓜破頂。縣官被押解進京,跪在金殿上,口稱冤枉,容他上本。這個皇帝還不錯,準他辯解。縣官抹去滿頭大汗說:“臣聞碼頭大米歷來有味,但不知近年臊味加濃,因為碼頭稻米是娘娘廟內娘娘尿所澆生長的,下官剛剛上任還未上本。”皇帝一聽,暫且留你一命,派欽差大臣同你一起查證,如有誤,回來殺你九族。

欽差大臣同縣官一起出京,先坐轎後坐船,到了碼頭。迎接欽差大臣的地方官員,三老父兄,加上百姓好不熱鬧。沿岸許多兒童口唱歌謠:

“京四娘娘不害羞,屁股底下有道流水溝。”

欽差大臣順風進耳,也顧不上休息,乘船到了滏陽河源頭南響堂寺下。只見山下有一座廟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他也顧不得許多,走進殿內,朝殿堂上一看,一尊娘娘神像,神態嬌豔,再聽寺內,咕咚震響。大臣問地方保甲是何響聲,保甲忙告訴大臣,這是娘娘在方便哩。保甲又領著大臣到娘娘身後一看,果然娘娘神像的下面有一個大洞向前冒出黑乎乎粗大的水流。欽差不明就理,信以為真,便回京交差,上奏了皇帝。貢米就這樣給免了。

其實,哪裡有什麼娘娘尿,都是縣官搞的“鬼把戲”。原來,縣官裝船進貢的大米都撒上了人和牲畜的尿,南響堂寺下的泉眼上蓋了京四娘娘廟,修了暗渠,流入滏陽河,就把欽差大臣給唬了。

如今娘娘廟下泉水乾枯了,但廟還有,就在邯鄲峰峰礦區西紙坊村。京四娘娘依舊神態姣美,只是娘娘神像的下面再沒有那黑乎乎的水流冒出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三墩”的來歷
下一篇: 救災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