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老爺啊,您老人家咋就這樣走了……”隨著一陣撕心裂肺的大哭,只見五位身著孝服、頭戴孝帽、腰扎麻繩的人奔向喬晉芳的靈前。為首的是一位白髮蒼蒼、彎腰駝背的老漢,他一邊用拳頭捶打著自己的胸部一邊踉踉蹌蹌地撲倒在地,“喬老爺啊,我們來遲了,您老人家要是在天有靈,就再看我們全家人一眼吧……”
“這是今年新打下的玉米棒子,還有洋芋。”老漢邊哭邊從懷裡取出各種東西恭恭敬敬地擺放在供桌上,“要不是您老人家,我們全家人早就餓死了。早就打算來看望一下您這位青天大老爺,沒想到您老人家就這麼匆匆忙忙地離我們而去了。”
“還有這個小孫子,也是您老人家給救活的。”老漢轉身扯了扯孫子的衣角,“快給喬老爺磕頭!”
全家人隨著老漢齊刷刷地在喬晉芳的靈前行著三跪九叩的大禮。
探花喬晉芳去世的噩耗傳出後,中條山下涑水河畔的涑陽書院內,哀悼聲接連不斷,前往祭奠的人們披麻戴孝接踵而至,絡繹不絕……
人們瞪大眼睛細細打量著這一家人,一個個露出疑惑的神情,誰也弄不清這一家人從哪裡來。
待喬家後人回禮之際,老漢又一次跪倒在靈前大聲哭喊道:“喬老爺啊,您是我們的大恩人啊……”
喬家後人連忙把老漢攙扶到旁邊的一張椅子上。老漢又站起來,轉身對著眾人,鬍子顫抖眼淚汪汪地說道:“喬老爺好人啊!想當年,要不是……”
從老漢的回憶中,大家才慢慢明白是怎麼回事。
原來,光緒三年,河南大部分州縣遭遇嚴重旱情,顆粒無收,即使災情不嚴重的地方,麥子也僅有四成收穫。勉強種出一點玉米、高粱,也被鋪天蓋地的蝗蟲吃個精光。漫無目的的逃荒者成群結隊,餓死路旁的時有發生。雖有官府賑災,卻是杯水車薪。
第二年,老漢帶著全家人一路乞討北上,不承想山西的旱災更為嚴重,多數人家斷炊,百姓爭搶草根、榆樹皮和觀音土充飢,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此前,清道光十五年考取探花、官至軍機處領班的喬晉芳,因積勞成疾已回到晉南中條山絳縣橫水鎮老家調養。面對災情,愛民如子的喬晉芳看在眼裡、痛在心上,當即開啟涑陽書院糧庫裡的五百八十多石糧食,無償分發給周圍三十多個村莊六千多戶災民,幫助其勉強度過數月。不料想,來年持續乾旱,災情更為嚴重。為了拯救當地父老鄉親,喬晉芳親自騎馬到太原,找到山西巡撫曾國荃,要回一千多石糧食和一萬兩白銀。回來的路上,他又到平遙縣日昇昌票號,把十五萬兩白銀的股份全部提出來,讓長子在甘肅購買大量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回橫水賑災。同時,他還安排家人在涑陽書院旁邊的官道路口支了二十口大鐵鍋,每日熬粥賑濟災民,排隊等候舍粥的隊伍竟然長達五里。
一日,老漢帶著骨瘦如柴的全家人搖搖晃晃地來到了橫水鎮。就在等候舍粥的時候,老漢未滿週歲的孫子突然口吐白沫、生命垂危,全家人呼天搶地、痛不欲生,奶奶和媽媽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老漢和兒子捶胸頓足、手足無措,眾人一片唏噓之餘大喊救命……正在巡視的喬晉芳急忙趕到,命手下把老漢全家人弄回府上搶救,這才保住了一家的性命。臨走的時候,喬晉芳還特意給老漢帶了一布袋食物,還有玉米、洋芋等各種各樣的種子。老漢按照指點,帶著家人摸到了中條山深處的涑水源頭開荒度日。
後來,因為救災,喬晉芳觸犯了謊報災情、中飽私囊的當朝奸佞,反遭誣陷被彈劾發配新疆伊犁。由於疾病纏身,再加上風寒侵襲,喬晉芳途中去世。陪同前往的長子,用棺材把父親運回了山西老家。
“唉,喬老爺豈止是你全家人的救命恩人,也是我們大家的救命恩人啊!”這時,前來祭奠喬晉芳的人群中,站出來一位中年人,抹著眼淚大聲說道,“在光緒三年到五年的特大災荒中,光山西的難民就餓死了五百多萬,可咱橫水鎮的老百姓和外地逃荒經過這兒的災民餓死的卻很少。一生清廉節儉的喬老爺功德無量啊……”
頓時,眾人撲通撲通紛紛跪倒在地,撕心裂肺的哭聲響徹雲霄,令中條肅穆、涑水凝滯。
點評:
一段封陳的歷史的人物,讓我們看了敬佩、感慨、沉思。小說把人物放在艱難的事件中,以突出人物的鮮明個性——大愛無疆。行文注意了曲折:公而忘私,反遭陷害,卻寧折不彎。錚錚鐵骨,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