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康熙皇帝走馬關東,巡視東北。法特哈邊門的旗員聽說康熙皇帝要來,便撇下人馬,四處選購山珍海味,準備御宴。滿以為這樣孝敬皇帝,會博得龍顏大悅,說不定能討個一官半職的。
康熙來到以後,當地旗員便大擺御宴為他接風。康熙看了,眉頭緊皺,心裡話,我在宮中,山珍海味都吃膩了,這些地方官員也太糊塗了,怎麼不弄點兒地方的風味小吃呢?可是,面對盛情的招待,他又不便開口,每餐只草草吃一點兒。一天吃完飯,他摘下金龍冠,脫去黃龍袍,戴上八塊瓦的帽子,穿上扯天扯地的大衫,打扮一番後,便悄悄地來到法特哈邊門的大街上。
雖然宮殿裡富麗堂皇,要啥有啥,看啥有啥,可康熙走在大街上,卻覺得處處格外新鮮。走了一會兒,一股特殊的香味撲面而來。康熙連連吸了兩下鼻子,心想,什麼東西這麼清香?這是他在宮裡從來沒接觸過的香味呢!於是,他循著香味的方向,穿街過巷,找了十多家,才找到一間茅屋,香味正是從這裡飄出來的。他敲敲門,便進了屋,只見一位老媽媽正和一個男孩子圍在鍋臺邊吃魚呢。康熙問道:“你們吃的是什麼魚呀?”老媽媽講:“黃魚。”康熙又問:“這麼鮮美的黃魚為啥不往旗員那裡送呢?”老媽媽抬頭看看,笑呵呵地說:“旗員真能買我家的魚,那可真是洪福齊天啊!”康熙聽了,笑著說:“我從來沒吃過,給我一碗嚐嚐,吃完再給錢。”老媽媽連聲說:“什麼錢不錢的,管你吃個飽。”
康熙越吃越香,不住口地說:“這黃魚真比山珍海味強多了。拿筆來,我給你寫個條,到旗員那裡去取銀兩,你們家的魚我都買下了。”
第二天,法特哈邊門的旗員收到了康熙皇帝給老媽媽的御筆欽題,旗員們看了心裡非常高興。原來,這些旗員為了尋找進京的機會,沒少費心機。現在知道康熙皇帝愛吃黃魚,這正是進貢的好禮品。於是,傳令當地百姓,今後黃魚改稱鰉魚,打撈出鰉魚一律不準吃,就地挖坑積水放養,以備運往京城進貢。
又過了幾年,康熙皇帝第二次來到法特哈邊門時,特意打聽那位老媽媽,旗員說她已經死了,康熙惋惜地問起是怎麼死的,旗員不敢說謊,只得如實說了。原來,老媽媽得了大病,想吃鰉魚,她的兒子趁黑夜來到自家的養魚圈,打撈出一條鰉魚,跑回家,洗巴洗巴就在鍋裡煮上了。躺在炕上的老媽媽,聞到從鍋裡飄出來的香味,沒用人扶就坐了起來,似乎病也好了三分。老媽媽趕緊對兒子說:“快把門窗關嚴,別讓鰉魚的香味飄出去。”可是,門窗關晚了,鰉魚的香味飄了出去。不大一會兒,法特哈邊門的旗員來了,見老媽媽正在吃鰉魚,橫眉立目吼道:“你們家好大的膽子,竟敢偷吃鰉魚,帶走!”說完就把老媽媽和她的兒子帶走,關進了牢獄。老媽媽本來就病得很重,又受到折磨,沒幾天就慘死在了獄中。從此,法特哈邊門的鰉魚圈全部乾枯,鰉魚沒了,松花江裡,也撈不著這種魚了。
聽完訴說,康熙非常生氣,下令處罰了那幾個旗員。想起當年在老媽媽家吃鰉魚的情景,想起死去的老媽媽,康熙無限感慨,甚是痛心,他提筆黯然寫道:
銅幫鐵底松花江,天賜美味人人享。
可嘆旗員違民意,幫破底漏鰉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