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貴客一臺戲

[ 民間故事 ]

鐵員外

乾隆年間,老天爺發了怒,一場洪災席捲了四川金堂縣,平日溫順的繡川河騰起驚濤巨浪,不但沖毀了橋樑,還衝毀了兩岸的眾多民宅,一時間哀鴻遍野。要救災,當務之急是要把橋修好,才能運送救災物資,可修橋,沒錢不成啊。高縣令在臥房內來回踱步,這錢從哪裡出?國庫錢糧都救了災,父老鄉紳損失也不小,不能再攤派了。忽然,他看到枕頭旁的紅木匣子,心頭一亮,有了辦法。

大清朝錢糧供自己使用。偏偏這高縣令不貪不佔,生活也頗為節儉,每到年末居然還能剩餘一些,都放入枕邊小匣中。

這錢修橋自然是遠遠不夠的,但讓高縣令心生一計,拿出紙筆,匆匆寫了兩封書信給差役,要求按地址送出去,然後叫來劉師爺,吩咐道:“明天我要請三個貴客,你去安排一桌上等飯菜,修橋錢就靠他們了。”

劉師爺小聲說:“這飯菜的花費……”高縣令一揮手:“四個菜就行,兒菜、馬齒莧、萵筍、折耳根,記住多放辣椒!”

劉師爺一咧嘴,心說這也叫上等飯菜,還不把貴客得罪光?你節儉也不能對貴客節儉啊!師爺還要細問,有人來找高縣令,說受災的地方又鬧了瘟疫,於是高縣令和來人匆匆走了,臨走前囑咐:“明天早上我不一定能回來,好好招待貴客,要什麼,你就給什麼,記住嘍!”

第二天早上,高縣令果然沒回來,劉師爺就忙活開了,備妥了四樣菜蔬,讓廚師先預備著,然後在大堂擺了桌椅,主位一把椅子,客位三把椅子。高縣令申明是“貴客”,有多貴,劉師爺也不知道。

到了晌午,差役陪著第一位貴客來到,是個六十開外的乾巴老頭,騎著一頭毛驢,見了劉師爺一拱手,“高縣令可在?”

劉師爺趕忙回答:“高縣令昨天因公事外出了,我是師爺,有事您跟我說。”老頭毫不見怪,直嚷一路辛苦,要趕緊吃飯。師爺把老頭帶進大堂,安排在第一個客位,讓廚師上菜。老頭兒挨個兒吃著四樣菜,津津有味,邊吃還邊說:“這辣椒放得恰到好處,既提了鮮,還沒壓住菜的味道,得我川菜的精髓也。”

劉師爺看不出對方虛實,也不敢接話,悄悄找來請人的差役,問從哪裡找來這麼一位怪老頭。差役悄悄告訴他:“從羅江請的,說是叫李調元。”

“鐵員外!”劉師爺一聲驚呼,是他啊,想不到高縣令竟然能請動他,看來修橋的事兒不愁了。這位李調元,是蜀中大才子,早年入了翰林院,人稱“李翰林”,但他出名出在當了吏部文選司員外郎後,無論誰想當官都得從他手上辦手續,自然少不了有走後門的人,可他剛正不阿,秉公辦事,於是得了個“鐵員外”的外號。後來告老還鄉,回了四川老家羅江,精研川菜、川劇、還練出一手好書法,大名鼎鼎。

吃完飯,李調元招呼一聲:“拿筆來!”這意思是要寫字。筆墨紙硯拿來,李調元先問:“你們修橋,大約用多少銀子?”劉師爺趕忙回答:“大約一百兩。”

李調元說:“我的一幅字,只賣二十兩,也只值二十兩,再多,我李調元就要捱罵了,再說,金堂的父老鄉紳今年過得艱難,更不能多寫。”

劉師爺心裡著實佩服,不過,剩下八十兩怎麼辦呢?李調元微微一笑:“大頭嘛,要另一個貴客出,他可比我厲害多了,就以他為題吧。”說著,他揮毫寫出一首七言詩:

魏王船上客,久別自燕京。

忽得錦官信,來從繡水城。

謳推王豹善,曲著野狐名。

聲價當年貴,千金字不輕。

這是寫的誰啊,劉師爺看了兩遍沒看明白,正自疑惑,門外傳來人聲,李調元快步迎出大堂,“他來了。”

野狐教主

劉師爺不敢怠慢,急忙迎出去。只見一人從大門走進,五十多歲,身材細長,面白無鬚,像是個讀書人,又像是個商人,一抬手,先向李調元行禮:“李翰林到得好快,我來晚了。”

李調元向他介紹了劉師爺,正要介紹他,他卻先開口了:“我姓魏,魏朝貴。”

劉師爺請魏朝貴坐在了第二個客位,和招待李調元一樣,還是把那四樣小菜端上來。端這菜,他是捏著一把汗的,可沒想到,魏朝貴連連叫好:“不錯,不錯,如果你們高縣令端上來大魚大肉,我掉頭就走。”劉師爺這才把心放到肚子裡,不過奇怪這位到底是什麼來頭。

吃飽喝足,魏朝貴來了精神,大聲說:“看時間,我的夥計們也該來了,咱們出去看看。”話音剛落,大門外傳來車馬聲聲,動靜可不小。劉師爺心頭一喜,這拉的都是銀子吧。等出了門,只見一溜兒三輛馬車,馬車上坐著不少人,還有一些箱子,這箱子劉師爺一看就愣了,這是戲箱啊。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武則天拆字
下一篇: 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