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滄州大旱,運河斷流,赤地千里,莊稼絕收,可是地方官仍然按常年標準徵收賦稅,鄉民怨聲載道,沒辦法只好背井離鄉逃荒要飯。在北京紫禁城伴君的紀曉嵐聞訊,憂心如焚,馬上起草奏摺奏請皇上放糧賑災。可是奏摺剛寫了一半,紀曉嵐又改了主意,他想,乾隆皇帝最近光碟算去承德避暑山莊享福,等他看到奏摺再批覆下來,恐怕家鄉已經餓殍遍野,運河兩岸新墳林立,那樣的話,豈不誤了大事?不行,必須想個立竿見影的好法子!這個念頭一起,紀曉嵐就抄起了他的大煙袋,一袋煙沒抽完,他果然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第二天早晨上朝,待皇上將各項政事議完,紀曉嵐出班奏本:“臣出自河北滄州,劉墉來自山東諸城,兩地都離京畿很近,算是比較富庶之地。然而到底是河北更富庶呢還是山東更富裕?臣一直納悶兒,今天想和劉大人弄個水落石出。”
紀曉嵐此言一出,愛鄉心切的羅鍋子不假思索地出班爭辯:“山東瀕臨東海,高天厚土,風調雨順,物阜民豐,河北應該比山東稍遜一二。”
紀曉嵐聽完,又躬身奏道:“臣不想和劉大人抬槓,有道是事實勝於雄辯,臣想和劉大人打個賭,明天上朝各從家鄉弄一個最大的蘿蔔來,哪兒的蘿蔔大,就是哪兒更富庶,萬歲爺您看可以不?”
乾隆一聽感到好玩兒,立即大聲說:“准奏。”其他大臣們也感到好奇,都等著明天看好戲。
劉墉接了戰書,回家後一點兒不敢怠慢,馬上派一路人馬去山東諸城遍尋大蘿蔔,挑最大個兒的買,同時又派出一路人盯著紀曉嵐的動向,看他到哪兒去弄大蘿蔔,好去給他攪市。可是整整一天,被差的人都回報,紀曉嵐一家風平浪靜,根本沒有弄大蘿蔔的跡象。劉墉很高興,聳聳背後的羅鍋笑道:“這回看你紀大煙袋拿什麼出風頭!”
第二天早朝,文武百官早早地來到午門等著看熱鬧,見駕畢,皇上問劉羅鍋:“劉墉,你山東的大蘿蔔呢?”劉墉連忙讓人抱上來,好傢伙,這根大白蘿蔔一尺多長,一大掐粗,跟個剛落地的小孩子似的,起碼得六七斤重。皇上滿意地點點頭,轉問紀曉嵐:“紀愛卿,你們滄州大運河邊的大蘿蔔呢?”
隨著乾隆話音落地,金鑾殿上的所有目光都投向紀曉嵐,只見他顫顫巍巍從襖袖子裡摸出一根纖細如線的小蘿蔔。劉墉一見,氣不打一處來,馬上告狀說:“皇上,大煙袋目無聖上,他在欺君,定他的罪!”
乾隆也如墜霧中,指著那個“大”蘿蔔責問紀曉嵐:“大煙袋,說,這是怎麼回事?”
紀曉嵐慌忙跪倒,鼻涕一把眼淚一把地說:“皇上,今年河北大旱,運河滄州段斷流,民不聊生,由於沒水澆灌,這就是臣家鄉最大的蘿蔔了。”
眾大臣聞聽驚慌失色,面面相覷,乾隆聞言震驚異常,疑竇叢生。
紀曉嵐見火候已到,繼續磕頭請奏:“臣想奏請皇上,既然山東如此富庶,就從山東糧庫調集糧食賑濟滄州災民。”
眾人這才如夢方醒,對紀曉嵐唏噓不已。皇上問劉墉:“劉愛卿你可有話說?”
羅鍋子這才知道自己讓大煙袋當猴耍了,心裡暗罵,好你個老狐狸!可嘴裡不能說,真是啞巴吃黃連啊。不過,劉墉畢竟是劉墉,他愣怔了一會兒,就想出了對策,他上前一步說:“皇上,紀大人所說是不是屬實,我們親自走一趟怎麼樣?”
乾隆早有出宮遊玩之心,就坡下驢說:“准奏。”
眼見劉墉和皇上跳進了自己挖的坑,紀曉嵐心裡暗喜,散朝後回到家,他就吩咐家人快馬加鞭趕回滄縣崔爾莊,如此這般做好準備。
日上三竿,乾隆一行車馬傘蓋,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出了北京城。滄州離京城三四百里,到了滄州地面,但見樹木了無生機,土地龜裂著大縫,地裡寸草不生,一撥一撥的災民佝僂著腰,提著打狗棍走過。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太慘了!乾隆頓生惻隱之心,轉頭問劉墉:“劉愛卿,這件事你看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劉墉瞅著那些災民,尤其是那些面黃肌瘦的孩子,甚是可憐,就說:“就按紀大人說的辦吧,就當我多積點陰德。”
乾隆一行繼續前行,不過剛來時的興致已經全無,就想到府城稍事休息後馬上回京,忽然,車隊停止了前進,乾隆問:“又怎麼回事?”差役稟報:“前面大路上橫躺著一棵大樹,上面寫著‘黃粱’二字。”乾隆有些不耐煩,皺著眉吩咐:“還不給我把黃粱撤了!”
話音未落,只見紀曉嵐跪下高呼:“謝主隆恩!”緊接著一群衣衫襤褸的災民呼啦啦從地底下鑽出來,一塊兒叩頭高呼:“謝皇上撤皇糧!”
乾隆恍然大悟,然而自己金口玉言,已經難以收回成命,索性送個順水人情吧,於是補充道:“朕親見滄州大旱,百姓辛苦,特免滄州賦稅三年!”
黑壓壓一片黎民山呼:“謝皇上,皇上萬歲萬萬歲!”
乾隆彷彿自己做了一件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又飄飄然起來。紀曉嵐眼見家鄉的百姓得救如釋重負,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點燃大煙袋美美地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