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正大三年,大詩人元好問出任南陽府鎮平縣首任縣令。他上任之初,為了表達他勤政愛民、讓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特地在鎮平縣衙門口張貼了一副對聯:“希冀文案無冤案,渴求鎮平永太平”。誰料想有人偏偏不“太平”,元好問剛剛上任,就遇到了一宗奇怪的爭奪布匹的案件。
農曆三月十八這天,是鎮平縣城隍廟廟會,元好問極想趕廟會與民同樂,順便了解鎮平的鄉風民俗。誰知他還沒出發,就聽得衙門口“咚咚咚”三聲鼓響,原來是有人鳴冤告狀了!
元好問立馬升堂問案,早有衙役帶著一老一少兩人跪在堂前。老者是個盲人,約有六十歲上下;少年身強力壯,約有十六七歲。兩人異口同聲地向元好問訴說,是對方見財起意,要訛走自己的兩匹布,希望縣太爺為自己申冤做主。
元好問命衙役解開包袱,把布匹攤在文案上,然後命二人述說事情的經過。
少年眼淚汪汪地對縣太爺說,今早他拉了幾捆柴進城趕廟會,臨行前,他娘把自家織的兩匹布用包袱包好,囑咐他順便到廟會賣掉,連同賣柴的錢合在一起,再多買些棉花,夠她紡織一春,度過春荒。半路上碰到這個老漢也要進城趕廟會,他想著盲人行路艱難,就扶他坐到車上。到城裡下車時,老漢竟然把包袱緊緊抱在懷裡不撒手,硬說這包袱是他的。少年最後叩頭說:“大人哪,沒有見過世上竟有這樣恩將仇報的人,望青天大老爺為我做主!”
少年剛剛訴罷冤屈,老人就聲淚俱下地向元好問哭訴:“青天大老爺呀,我瞎子的命苦啊!小老兒今兒進城趕廟會賣布,原想著這個小青年一番好意,半路上捎我坐車進城,誰想到他早就起下不良之意,下車時硬說這兩匹布是他的!小小年紀便如此貪心,可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望老爺替我做主,懲治惡少,以挽頹風!”
嘿,可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元好問望著這一老一少,捻著鬍鬚,不動聲色地說:“看來,今日本官可要認真審一審這些布匹啦!”大堂上下人們無不吃驚——布匹又不會說話,元大人又如何能審布匹呢?
大家都“唰”地把目光投向大堂,看元大人如何來審布匹。只見元好問把兩匹布一塊一塊地翻看,反覆審視著布匹成色瑕疵,並用雙手卡算著布匹的長短尺寸。接著,更加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只見元好問認真地把布匹合攏在一起放在嘴邊,好像在對著布匹竊竊私語,然後用包袱包好,把包袱放在耳邊,似乎在傾聽布匹對自己說話。最後,元好問笑著對那一老一少說:“剛才布匹告訴我,布匹上有特殊的記號,你倆誰能說出布匹上有啥記號?”
面對元大人提出的問題,少年一臉茫然,乾瞪眼說不出話來。盲人老漢馬上介面說:“啟稟大老爺,我發現我家的布匹梢頭的邊沒有鎖好,怕它的邊線進一步糜散,就在上邊打了兩個結,請大人明察。”
元好問看著盲人老漢,微笑著點了點頭。賣柴少年見狀,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元好問進一步問賣柴少年:“我說小夥子啊,你進城賣布,既然不知布匹上有啥記號,就應該知道布面的長短寬窄。現在,你來說說布面尺寸是多少?”
聽了縣太爺的提問,少年更是抓耳撓腮、滿面通紅地告訴元好問,他今天是進城趕廟會賣柴的,賣布只是捎帶,他娘又沒有告訴他布面的尺寸,全憑交易時再用尺子丈量。盲人老漢一見少年答不上來,連忙介面說:“啟稟大老爺,我家的布面一尺二寸寬,兩丈四尺長,兩匹布的長短寬窄一樣,望大人明斷!”聽了老漢的話,元好問對老漢又是一番點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