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貨郎

[ 民間故事 ]

光緒年間,雲南滇東翠竹巷一戶人家,房前屋後遍植竹子,庭院隱於竹林之中。房主鄭向前18歲時曾中過秀才,又頗愛竹,被人稱為“竹秀才”。竹秀才到知天命之年也未中舉人,只得把考功名之事放下。但他並不死心,把科考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可遺憾的是,幾房夫人都沒有給他生下一個帶把的。後來他聽了算命先生之言,娶了一個小他30多歲的四房,轉年春上果真生了一個小子。老來得子,竹秀才喜不自禁,為愛子取名“鄭應成”——暗含考試必成之意。應成3歲剛過,父親就請了冷先生教他讀書識字,一心盼著兒子將來光耀門楣。

這日,冷先生剛授完課,8歲的鄭應成聽到搖鼓聲和“出動,出動,出出動”的吆喝聲,好奇心驅使他循著聲音追了出去。

鄭應成追到村頭,看到一位瘦瘦的老者正把貨擔裡的物品小心翼翼地拿出放到油紙上。針線、胭脂水粉、珍珠翡翠等鄭應成不感興趣,當目光落到“泥人八仙”時,鄭應成被八仙那惟妙惟肖的模樣吸引,不由得看呆了。

第二天,貨郎突然尋到竹秀才家。竹秀才把貨郎迎到客廳,沏上醇香的普洱茶。貨郎呷了一口茶,開門見山地說:“在下姓甄,昨日遺失‘泥人八仙,聽說您家小兒曾到過貨攤,不知是否看到被誰拿走?”

竹秀才叫出鄭應成詢問。鄭應成說:“到過貨攤不假,但未曾看到誰拿走’泥人八仙。”

甄貨郎起身告辭。竹秀才一直送至大門外。

第三天,甄貨郎又來到竹秀才家。這次,竹秀才雖露不悅之色,可還是讓甄貨郎進了客廳。

“有人看到您家小兒拿走了我的‘泥人八仙,可否請出問之?”

竹秀才聽到這話,臉不由得黑了下來,可還是耐著性子叫出了兒子。

“鄭兒,你前天可曾拿了甄貨郎的’泥人八仙?”竹秀才一臉嚴肅地問。

“沒拿!”鄭應成把頭搖得像撥浪鼓。

竹秀才說:“甄貨郎,我兒三歲識字明理,我家祖祖輩輩最講究的是為人清白。他說沒拿,自是真的。”

甄貨郎悻悻而去。

第四天,甄貨郎再次來到竹秀才家。這回,竹秀才把甄貨郎擋在了大門外。

“請還我‘泥人八仙!”

竹秀才聽著甄貨郎的話,氣得咬牙切齒地大聲說道:“無恥奸商,幾次三番辱沒吾子,是何居心?”

甄貨郎哈哈大笑:“老夫識人不準,留這眼何用!”言畢,迅速地伸出二指,朝雙眼戳去,頓時雙眼一片血紅。

竹秀才大驚,趕忙把甄貨郎扶到床上躺下,令家人速去請郎中。

竹秀才喚出鄭應成,令其跪下,厲聲道:“逆子,老實交代,可曾拿過甄貨郎的’泥人八仙?”

看到眼前這番情景,鄭應成早嚇得瑟瑟發抖,聲若蚊蟻地說道:“父親大人恕罪,‘泥人八仙造型逼真,兒抵禦不住就偷偷拿了。”

竹秀才惡聲道:“逆子,哪隻手拿的’泥人八仙?”

鄭應成說:“右手。”

竹秀才拉起鄭應成,把他的右手摁到旁邊的木桌上,拿起刀說:“逆子,你拿了甄貨郎的‘泥人八仙,幾次三番不承認,我鄭家代代崇善竹之高潔,你這是羞辱先人呢。今天,我要剁下你右手五個手指,向甄貨郎賠罪。”

竹秀才正欲揮刀砍下,甄貨郎突然從床上一躍而起,握住了竹秀才的手腕。

“竹秀才,萬萬不可行此舉。’泥人八仙值不了幾個錢,送給你兒就是。我之所以幾次上門打擾,是觀你兒‘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將來一定是個人才。不能因為這件小事,讓他留下汙點呀!”

竹秀才大為感動,說:“愚人魯鈍,誤解先生之良苦用心,望先生恕罪。先生不惜自殘身體,言傳身教,令愚感動。如若先生不棄,我和先生義結金蘭,先生收愚兒為義子如何?”

甄貨郎欣然應允。

後記:甄貨郎經名醫診治,在竹秀才家調理一月有餘,眼傷痊癒。鄭應成不忘甄貨郎恩德,甄貨郎70歲後,鄭應成將其接到家中伺候,直至終老。

鄭應成發奮讀書,勵志一紙諭令廢除了科考,鄭應成考取功名之路只能作罷。再後來,鄭應成痴迷“泥人張”技藝,跋山涉水,赴天津拜“泥人張”二代傳人張玉亭為師,最終成為名噪一方的大師。

點評:

這篇小說突出了“教子有方”的主題,雖是歷史形象突出。全文語言簡潔,事件敘述張弛有道。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張一刀
下一篇: 康家的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