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洞

[ 民間故事 ]

明朝末年,龍東縣確有一個惠南使叫王因佑的,在龍東縣任職期間,他負責水利修建,當時籌備了一大筆建渠款,但因元兵到來,建渠之事被迫停止,王因佑於元兵到來之日投河自盡,至此,那批建渠款不知去向。此考證一出,龍東縣裡是沸沸騰騰。官府曾下令不許民間尋寶,但官府尋了三年也未能找到寶藏,便放榜民間,鼓勵官民一起尋寶。於是民間紛紛加入尋寶行列。

一日,一名衙官來到州府報告,說藏寶處已找到,但未能取出寶藏。州府頃刻帶上人馬,往藏寶之處去了。

原來,碑文上說,寶藏藏於老蓮洞中,官府翻遍舊書典籍,尋遍名山崇阿,也未能尋得個叫老蓮洞的山洞,迫於無奈,才求助於民間。後來發現此洞的是一名老水工。那老水工聽聞碑文後,當日來到縣衙,說老蓮洞其實就是龍東河東岸崖壁旁的一個山洞,這山洞洞口小,但洞身大,不易被發現,又處於崖壁邊緣,自古以來未有人命名,只是做水工的人,常連夜在外施工,棲息於洞穴之中,凡遇到無名洞口,都依洞口旁物名給洞命名。這個崖壁下是龍東河,河裡以前有很多蓮花,枝繁葉茂,只是近年修水渠,為便於大船往來,把蓮花給拔了,所以此洞叫老蓮洞也合情合理。縣令聽後,便帶人前往,果然找到了這個洞。洞裡一丈處有一個銅門擋住去路,銅門上寫著:“寶藏藏於門內,開此鎖,推門取寶,建渠惠民。”字的下方有一個很大的銅鎖,銅鎖旁有一個木箱,箱子旁邊的石板上寫著:“鑰匙在此。”縣令令人開啟木箱,裡面有幾十把鑰匙,縣令親自叫人試著用每把鑰匙去開銅鎖,無奈幾十把鑰匙輪換著試了兩天兩夜,銅鎖始終未被開啟。縣令急了,這才報告知州。

知州到來,見縣令滿頭大汗地試著開鎖,心中湧起一陣悶氣,說:“縣令,你是不是想自己拿走寶啊!”縣令唯唯諾諾地說:“豈敢豈敢,小縣只是惠民心切嘛,惠民心切!”知州哼了一聲,徑直走到銅門旁,奪過縣令手中的鑰匙,也一一試著開啟,無奈銅鎖毫無反應。知州急得滿頭大汗,嚷嚷道:“這可如何是好?”這時有官兵說,乾脆把門炸了。縣令頓時臉色大變,說:“這可使不得啊,使不得,小縣曾估計過,若用炸藥炸開此門,此洞上壁石必壓下來,把洞口塞得更嚴,更甚的是,這洞在崖壁旁,如炸開洞門,寶藏掉入河裡,龍東河這一段是最深的,寶藏散落,不易打撈啊!”知州陰陰一笑,說:“要是能炸開,你也不會通知本州了是吧?”縣令忙道:“豈敢豈敢!”知州此時也無奈,捻一捻鬍子,尋思了一會兒,說:“此洞由民間尋得,當尋得民間智慧者開啟,趕緊把尋得寶洞之事通知縣民,能開啟此門者,重賞!”

知州這麼一說,不到一天的時間,山上山下和洞穴旁都擠滿了人。一些名門望族子弟爭相去開銅鎖,無奈還是打不開。這時,一個小夥子扶著一個老人來到洞口,那老人說道:“此洞是我找到的,且讓我來試一試!”知州立馬傳話讓老人進去。老人走路不便,便由其孫子扶著。這時大家都圍了上來。老人來到洞裡,看著銅門上有字,問旁邊的孫子:“雲兒,上邊寫的何字?”那叫雲兒的照讀了銅門上的字。那老人聽罷,對雲兒說:“雲兒啊,修建水渠可是我一生之夙願啊,我尋得此洞,莫非我與此寶有緣?門上說了如何開啟此鎖,我且去開啟看看。”那雲兒“嗯”了一聲,扶那老人走到銅門旁,老人不用鑰匙,一擰那銅鎖,銅鎖“咔”的一聲就開啟了,人群一陣譁然。此時知州立刻揮手下令:“切莫亂動,由官府推門取寶!”但圍觀的人豈能冷靜,紛紛嚷道不許獨佔,還有人說:“此寶藏由民間尋得,又由民間之人開啟,必須用於惠民之事,否則同歸於盡,一同掉下龍東河也在所不惜!”水工老人也舉手贊成。知州轉了幾下眼珠子,說:“龍東縣民們,本州是來替本縣縣民取寶的,碑文上說,此寶取之惠民,本州定會用寶藏來修建水渠的。”縣令聽罷立刻也大聲傳呼:“本縣用意也正是如此,如今建水渠正是急用之時,請縣民們相信知州!”知州聽罷瞟了縣令一眼,微微點了一下頭。縣令心領神會,又繼續安撫民心,說些絕不會貪此寶藏,定遵守藏寶之人遺願之類的話,還和當地的縣民們滴血為誓。終於,人群意見統一,同意官府推開銅門,取出寶藏。

幾個官兵用力推開銅門,只見銅門裡一塊黑布把裡洞全都擋住了,黑布中間寫有兩段字,上段寫:“能開啟此鎖者,實為忠厚老實之人,銅門銅鎖本未上鎖,手開即可入內,門旁木箱鑰匙是假,此門內有暗關,凡鑰匙碰到銅鎖者,門內暗關自會啟動,銅門從內鎖住,凡人力所不能入也。然,遇上忠厚老實之人,未想到開鎖必用鑰匙,見銅門上字‘開此鎖,推門取寶,便會照說而做,開啟銅鎖。”

讀完上段字,知州、縣令和曾經試著開啟銅門的名門望族子弟們都面紅耳赤。

但人們的目光很快就留意到下段文字,下段寫道:“得寶藏者,定當三日之內熔金馬為元寶,用於修建水渠,若貪為己用,每隔三日,定有血光之災!”文末注:“王因佑集款建渠,因元兵即到,為防元兵擄財,藏寶於此。”

知州尋寶心切,看完此文,便令官兵扯開黑布,探個究竟。黑布扯下,頓時一陣奇香撲鼻,黑布後赫然站立著一匹金光閃閃的大金馬。此時正是黃昏,夕陽照下,洞口一片金黃。人群立刻又譁然起來。知州大叫:“寶藏尋得,待運往縣衙,本州當遵循因佑公遺願,興建水渠!”縣令附和:“本縣當和知州共行大計,若無信譽,定受血光之災。”見知州和縣令信誓旦旦,人群譁然聲也漸漸消去。知州便令官兵用黑布裹住金馬,火速運回縣衙。

第二日,衙役貼出官文:“昨日金馬運往州府,半途遭劫,金馬受搶,官府正通緝要犯,待尋回金馬,定用於修建水渠。”縣民一片譁然,都說官府貪財,為據金馬為己有,強尋說辭。但縣衙官兵林立,誰也不敢和官府作對,縣民發完牢騷,也只能打道回家,各務農事。

第三日傍晚,正當人們還在議論知州縣令貪佔寶藏一事,龍東河西岸的山頭忽現一片紅雲,往縣衙方向飄去,待到縣衙上空,紅雲突然消失,只聽見縣衙內傳來陣陣慘叫聲,如鬼哭狼嚎一般。但過得半個時辰,縣衙裡驟然靜下,那片紅雲又出現在縣衙上空,慢慢飄回龍東河西岸的群山之中。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替父贖罪
下一篇: 京東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