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訓康熙

[ 民間故事 ]

順治帝看破紅塵,把萬里江山傳給他八歲的兒子玄燁,玄燁就是康熙帝。

康熙帝成年親政後,文治武功遠遠超過了順治,於是就志得意滿,飄飄然起來。

這天,康熙來到一處深山古寺,見一群僧人正在寺外種水稻,他決定進寺廟看看。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和尚把康熙迎入寺內。寺廟破敗不堪,一張破茶几搖搖晃晃,老和尚急忙用瓦片支住一條腿,茶几才算穩當。康熙用手晃了晃茶几,見穩當了,滿意地說:“這才像康熙帝坐江山——穩穩當當!”

老和尚長嘆一聲,慢吞吞地回敬道:“唉,我也聽人們常說,順治爺定天下——戰戰兢兢!”

康熙見老和尚才思敏捷,想聽聽他對“康熙盛世”的褒揚。奇怪的是,老和尚不停地搖頭,接下來就是一通“萬民苦,眾生苦,苦海無邊”之類的悲憫之言。康熙很掃興,一時怒氣衝衝,斥責老和尚不理佛事,並對他厲聲問道:“你身披袈裟,到底做的什麼和尚?簡直是大煞盛世風景!”

老和尚不溫不火地說:“唉,我或許就是個‘八叉和尚吧。”

康熙禁不住笑出聲來。他穩穩神,說:“你這古寺太舊了,今天我出一上聯,如果你能對出下聯,我將捐資重修你這寺廟。”

老和尚一躬到底:“阿彌陀佛,施主功德無量,悉聽尊便。”

康熙略一思忖,朗聲念道:

萬歲爺,爺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上聯可是稱頌皇帝的詞兒,對不好就容易“犯上”,招來殺身之禍!不料老和尚不假思索,微笑著應道:

八叉僧,僧八叉,八叉、八叉、八八叉。

康熙一聽,非常驚奇,“八叉”與方言“扒差”同音,“扒差”有歲月艱辛、掙扎度日的意思。用“八八叉”對“萬萬歲”,簡直如鬼斧神工、天衣無縫。妙!康熙不住地誇獎老和尚的下聯對仗工整、合律合轍,並且當即表態,改天就將重修廟宇的捐資款送到,隨後辭別老和尚下山了。

回到寓所後,康熙還在不住地反覆品味唸叨那副對聯,突然他一個激靈,猛地醒悟,不由得吃了一驚:把“八叉”二字合起來,上“八”下“×”不就是個“父”字嗎?他再聯想到早年聽說順治皇帝出家的事,莫非這個老和尚就是早年出家的“皇阿瑪”?想到這裡,驚得他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一大早,康熙早早來到了寺廟。小和尚告訴他,昨天施主走後,師父當晚就離開寺廟,外出雲遊了。康熙又吃了一驚,急問大師可曾留下什麼話?小和尚搖搖頭,只說師父臨走時給紫竹院換了一副新對聯,是師父自己寫好並親自掛上去的。

康熙急奔紫竹院門前,但見龍飛鳳舞兩行大字:

未曾出土先有節,

縱使凌雲也虛心。

康熙明白,這個老和尚定是順治皇帝,老人家臨別還在藉著紫竹院“詠竹”的對聯,提醒自己謙虛的做人之道。

原來,老和尚確實是順治皇帝,他當年潛離宮廷後,已在這座深山古寺默默無聞地苦修了多年。俗話說,“知子莫若父”,當他看到康熙的動作神態,就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上山來了。在看到兒子張揚跋扈的作派以後,他很不以為然,先“巧”無聲息地訓誡了兒了一番,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

補充糾錯
上一篇: 顧鼎臣智救群臣
下一篇: 草根皇后夏雲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