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斧頭的記憶

[ 民間故事 ]

改變我命運的人叫儲國恩,是冀中抗日根據地文新縣大隊的大隊長。他個子不高,方臉闊嘴,黝黑粗壯,不像個帶兵的隊長,倒像個賣苦力的。儲國恩把我掂在手裡,用大拇指試著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漸漸嚴肅起來,突然掄起我劈向一根木頭。在我深深嵌進木頭的那一刻,奇襲姜莊子的作戰方案已經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別在了16名戰士的腰裡,這些戰士來自縣大隊和二區小隊,我們要去執行一項神聖的任務。文安城南姜莊子據點剛剛住進一群鬼子,我們要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村,給鬼子的腦袋搬搬家。大隊長在動員會上說,論武器裝備,論兵力部署,縣大隊都明顯處於劣勢,姜莊子據點不僅有25個日本鬼子,還有百十號偽軍協防,硬拼代價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勝。

他們開會商量的時候,我在一旁靜靜地聽著。時間是1942年陰曆正月初八,春節剛過,天空像黑黢黢的鍋底壓下來,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鍋裡掉下來的米粒兒。他們開會的村子叫牛各莊,在文安城東北方向,距姜莊子30多里。16名戰士在夜色掩護下潛入姜莊子,伺機行動。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風捲著雪花抽打在戰士們的臉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動不安,內心有一種情緒在奔湧,大隊長覺察到了,安撫著我,摸摸我的頭,讓我冷靜。

我數了數,他們16個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帶了7支短槍。這不是去玩兒命嗎?要知道姜莊子據點裡有一門野炮、兩挺機槍、30來支三八大蓋兒和短槍,一屋子的彈藥。這還不算偽軍的裝備。那天有個孩子送來情報,據點裡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縣大隊的眼線,為據點裡的鬼子掃地,把犄角旮旯都給掃描了。

研究作戰計劃時,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這步棋太險,孤軍深入,敵眾我寡,恐有不測。儲國恩馬上接過話茬:我們唯一的勝算就在於冒險。如果連日本鬼子都認為我們不敢冒這個險,我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崗樓、挖了封鎖溝,再想下手就難上加難了。大家心裡明白,大隊長也是被逼的,縣委和縣大隊已經沒有了退路,姜莊子據點像一根毒刺揳入了抗日根據地,建成半個月,縣裡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響,上下不通,左右不暢,不及時剔除這根毒刺,損失不可估量。

我們是正月初八前半夜進入的姜莊子。戰士們頭上冒著熱氣,嘴裡吐著熱氣,我們身上閃著寒氣。

我們殺進鬼子據點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飯的伙伕剛剛開啟門。戰士們像從地底下突然冒出來,伙伕當時就暈成了一攤泥。日本鬼子睡覺很講究,每人一個睡袋,三九天也脫光了,像頭煺了毛的豬鑽進去。我們的到來終結了他們的美夢。要不是有個鬼子開了槍,這場戰鬥會更漂亮,會成為一場更為經典的斧頭戰,不用一顆子彈就把鬼子們送上西天。伴隨著鬼子的槍聲,一名戰士倒下了,他手裡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後是激烈的槍聲為勝利畫上句號,這場戰鬥仍被傳頌為“姜莊子斧頭戰”,受到冀中軍區司令員通令嘉獎。那是我第一次嚐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為這場戰鬥,我被載入史冊。時至今日,在華北地區一提起“姜莊子斧頭戰”幾乎無人不曉,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

戰鬥結束後,大隊長指揮打掃戰場,我在他手裡左顧右盼,生怕漏掉一個喘氣的腦袋。院子裡躺著21具鬼子的屍體,倉皇逃跑的4個鬼子也在村邊被“報銷”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門三八野炮,發出響亮的金屬之聲。我的面前,橫躺豎臥著繳獲的武器,野炮、機槍、步槍、彈藥。我在它們面前昂首闊步,它們向我低下了頭,連那門向來仰著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腳下。我輕輕敲擊著它們,有幾分勝利的快感。

從臘月二十三鬼子進駐,到正月初九被縣大隊一鍋端,姜莊子據點只存在了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這大概是中國戰場上最短命的日軍據點了。鬼子萬萬沒有料到,他們煞費苦心構築的堡壘,連同他們的腦袋,被十幾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個小時,灰飛煙滅。

當敵人的援軍趕到時,縣大隊的戰士們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連縣委機關都轉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屍的活兒正等著他們呢。村邊協防的偽軍腳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場戰鬥,讓我名垂青史,但我不願過多分享文新縣大隊的榮譽,我不能喧賓奪主,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戰士張廣壽,年輕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姜莊子。我沒有走進歷史博物館,戰爭結束後,我悄悄回到農民家裡,繼續劈柴。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富豪與乞丐
下一篇: 敞口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