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嘉靖年間的崑山巴城,是一個戲曲之城。魏良輔根據崑山腔創出水磨調後,弟子梁辰魚利用這個曲調編排出了一齣戲《浣紗記》,大受歡迎。這是崑曲史上第一部劇,當時大文人王世貞有詩讚嘆:“吳閭白麵冶遊兒,爭唱梁郎雪豔詞。”
這一天,巴城的陽澄湖畔鼓樂齊奏,正在上演《浣紗記》。戲臺上的“范蠡”正唱到好處,臺下一片喝彩,忽然,四名衙役撲上臺來,用鐵鏈鎖了“范蠡”,厲聲道:“你就是那個梁辰魚吧?跟我們去崑山縣衙!”
梁辰魚家有資財,但他打小就喜歡唱曲,自從拜了“曲聖”魏良輔為師,更是痴迷。為此,他耗盡家財,才成立了這個戲班子,自己也粉墨登場,出演自己最喜歡的范蠡。他就不明白了,自己好好唱個戲,怎麼就得罪官府了?
梁辰魚被押到縣衙,只見上首坐著個獨眼的肥胖公子,縣太爺反而陪在下首。這位公子來頭可不小,乃是當朝太師嚴嵩的公子嚴世蕃。嚴世蕃見了梁辰魚就勃然大怒:“好你個梁辰魚,竟敢寫戲譏諷朝政,我要痛打你四十大板,再流放到苦寒之地,看你唱給誰聽!”
說到譏諷朝政,梁辰魚心知肚明,這事兒還真有。《浣紗記》寫的是,越國大臣范蠡利用美女西施,使美人計滅了吳國的故事。吳國除了夫差之外,他重點塑造了一忠一奸兩名大臣。忠臣是伍子胥,奸臣是伯嚭。寫這個伯嚭,他確確實實參照了大奸臣嚴嵩的一些“事蹟”。
不容梁辰魚分辯,如狼似虎的四名衙役撲上來,就要按倒他打板子。這時,一名武將走入縣衙大堂,躬身向嚴世蕃行禮:“嚴公子,一個戲子懂什麼朝政,能否給戚某一個薄面,免了這板子?”
別看嚴世蕃趾高氣揚,見了這位將軍,慌忙下座行禮:“原來是戚將軍!可這人太過可惡……也罷,就不打了,明天發配三千里!”
這位戚將軍是誰啊?梁辰魚一看認識,還是舊友,戚繼光!梁辰魚這人年輕時輕財好義,性格豪爽,最願意做的就是交朋友,就交了戚繼光這個朋友。那時候戚繼光還是一介布衣,兩人相見恨晚,秉燭夜談,梁辰魚還教戚繼光唱了不少戲呢。如今,戚繼光已經是大將軍了,他這是從駐地趕來面見嚴世蕃,送些土特產的。
戚繼光見還要把梁辰魚發配出去,急忙懇求:“梁先生從小沒受過什麼苦,如果發配出去只怕凶多吉少。我看,不如讓他把戲改改,半個月後您和太師一同欣賞,豈不快哉。”
嚴世蕃此來,是為父親嚴嵩打前站的。嚴家父子早就聽說陽澄湖風景如畫,大閘蟹更是天下美食,打算來這裡休養幾天。嚴世蕃一琢磨,這位戚繼光可得罪不起。臨來時,嚴嵩曾經囑咐過他:江南有四個人千萬不能得罪,就是抗倭四大將,因為倭寇越鬧越兇,皇上就盯著這事兒呢,如果和抗倭名將起了衝突,也要忍讓為先。這四大將,正是戚繼光、俞大猷、譚綸、盧鏜。
嚴世蕃琢磨來琢磨去,不得不裝出一副假笑,對梁辰魚說:“既然戚將軍說情,那就不流放了。半個月後,陽澄湖邊,本人和家父一起來看改過的《浣紗記》。聽說你師父魏良輔被稱為‘曲聖,那就讓他唱伍子胥吧,要是他膽敢不來,哼哼……”
言外之意很明白。梁辰魚本來是寧折不彎的性子,聽了這話就要反駁,一旁的戚繼光一把按住他,低聲道:“先出去再說。”
2、
戚繼光把梁辰魚帶到自己住所。這裡沒有外人。梁辰魚首先指責上了戚繼光,說他不該給嚴嵩父子送禮,這是敗壞名聲。戚繼光苦笑一下:“現在不同嚴家結交,誰也別想當個安穩官,我有了這個將軍身份,才能率領戚家軍抗倭。難道我解甲歸田,聽任倭寇殘害百姓才是正理?”
這話說得梁辰魚啞口無言。他知道戚繼光說得對,只是直率的性子,讓他一時間難以接受。戚繼光繼續開導他:“辰魚啊,讓改戲就改吧,等嚴家父子回京,咱再改回來。你只需請出你師父魏良輔,唱上一場就完事了。”
梁辰魚一聽,為難上了:“我和我師父,鬧了點別捏,只怕不肯來。”原來,魏良輔本是一名官員,曾經官至山東布政使,由於看不慣官場黑暗才辭官歸裡的。他創下水磨調,把崑山腔發展為崑曲,是文人間的一種雅藝,清唱為主,不登臺的。梁辰魚倒好,把崑曲搬上臺了,這就成了戲曲,那時候戲子可是沒地位的。目睹自己親傳弟子如此墮落,魏良輔大罵了一頓梁辰魚,從此閉門不見。
戚繼光想了想,說:“我和魏老先生也認識,就幫你說說情吧。如果到時候嚴家父子看不到魏老先生,只怕連我也救不了你。”
梁辰魚本來不想去,可一想,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雖然受了責罵,不過以前師父對自己就像親生兒子一樣,如果就此和好,也是美事一樁。就這樣,兩人結伴來到魏良輔門前。
魏良輔一見是梁辰魚,立刻把門“咣噹”一聲關了。戚繼光悄悄對梁辰魚說:“你給他跪下吧。我就不信,魏先生會如此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