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間包羅永珍,尤以史詩《勒俄特衣》《雪族》為其集大成者。這些故事鮮明地體現了彝族的民族特色,具有寶貴的民族學、人類學價值。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在我們彝族居住的一個寨子裡,有家貧窮的農民,一家三口,有個獨生姑娘,長得非常漂亮,晃眼一看,好像我們山裡的杜鵑花一樣。
姑娘成年後,上門求親的人很多,既有窮人,也有財主。這叫爹媽很為難:許給財主,姑娘不喜歡;不許吧,得罪了財主,會招來禍端。老兩口最後想了個辦法,他倆給了姑娘一匹馬,一隻狗,一隻老公雞,叫姑娘離開家門,遠走他鄉,還告訴她:“馬走到哪裡不肯走了,狗叫了,公雞啼了,那就是你的新家。”姑娘噙著眼淚聽從爹媽的安排,騎著馬離開了家,向遠方走去。
不知翻過多少道山,越過多少條河,姑娘走到一道山樑上。這時,她看見樹林裡面,有一股火煙升起。她就驅馬向有火煙的地方走去。
在樹林裡,有一個窩棚。當姑娘騎馬經過窩棚邊時,馬忽然不走了,狗“汪汪”叫了,公雞“喔喔”啼,好像到了家似的。姑娘想起爹媽的話,便走進窩棚,只見一個小夥子蹲在火邊。窩棚裡空空蕩蕩的,除了一張打獵用的弓弩、一把鋤頭、一隻水瓢、一條木槽,其餘什麼也沒有。年輕的獵人抬頭看見姑娘,一下子就被她的美貌震驚了。姑娘對他說:“今晚我要在這裡與你安歇了。”年輕的獵人一聽,更加吃驚,心想:這姑娘這麼美,我這麼窮,說啥也不能委屈她跟我過日子。可姑娘鐵了心,說啥也不走。
於是就這樣過了三天,姑娘想出個辦法。她打了三瓢水倒在小夥子睡覺的木槽裡頭,讓他睡不成覺。這下獵人沒法推辭,兩人就成親了。以後的日子裡,夫妻恩愛,形影不離。可是,獵人有時要上山打獵,總要暫時分開一下,咋辦?姑娘便畫了一張自己的像,貼在木牌上,對獵人說:“你把這塊木牌帶著,就等於隨時見我了。”年輕的獵人自從隨身帶著木牌後,打獵跑得飛快,心裡十分踏實。
一天,獵人正在山上打獵,突然,一陣風把他的木牌颳走了,一刮刮到了個財主手裡。財主見了畫像,口水直流,趕緊派家丁去查訪。大批家丁到處查啊,找啊,終於在密林中找到了這個姑娘,仗著人多,他們把她搶走了。姑娘臨走時小聲告訴獵人,叫他三年三月零三天後,穿上雀皮衣裳,吹著葫蘆笙,到財主家院子裡跳舞,就會見到她了。
姑娘被財主搶走以後,年輕的獵人心裡非常愁悶,好容易熬過了三年三月零三天,獵人穿上雀皮衣裳,來到財主家,在他家院心裡吹著葫蘆笙跳舞。果然,姑娘聽見葫蘆笙響,笑著奔出來同獵人相見。財主見了感到很奇怪:姑娘來到他家三年,從沒開過笑臉,今天見到個穿爛皮毛衣裳的人,咋會高興成這樣?我要是把雀皮衣裳穿上,姑娘不也對我笑了嗎?於是財主仗勢欺人,硬是把獵人的雀皮衣裳搶過來套上,手舞足蹈地跳起來。姑娘見狀,馬上機智的生活。
從此,我們彝家每逢討親嫁女,逢年過節,都愛吹葫蘆笙,跳歌,唱調子,表示對財主的蔑視,祝賀這對堅貞的獵人夫婦團圓,成了歡慶娛樂的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