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信差迷走金竹寺

[ 民間故事 ]

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叫老陳的信差,由成都到重慶,經“五驛、四鎮、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計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曉行夜宿,走到石橋鋪,眼看天色已晚,雖距重慶城僅20餘里,但因疲乏只得找客棧歇下。

客擠,沒鋪位,店主安排他與一僧人搭鋪。此僧系一遊方和尚,仙風道骨,說他從華巖寺來,在與老陳言談間交予一封信,煩勞順便送去,信封上寫著:“交渝城朝天門外金竹寺長老收”。次日晨,老陳“雞鳴早看天”,發覺搭鋪的和尚早已不見蹤影。

信差的“公司”在陝西街,離朝天門很近。老陳由石橋鋪到此走完20多里路,向老闆交割完公事,穿街走巷一路溜達,到了下午才想起送和尚那封信。“朝天門外金竹寺”,在哪裡?怎麼走?東問西問,一直打聽到天黑都無人知道。老陳是個實在人,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門,還從左面千廝門、右面東水門仔細尋找一遍。奇怪,既叫寺,當然是一座廟宇,應當十分醒目,怎麼不見半點蹤影?竟沒任何一個人知道呢?

此時已是深夜,梆聲已敲二更,城門早就關了,只好在城門外尋一處小客店,湊合著到後半夜,疲倦至極,他正抱鋪蓋進屋,忽見黑黢黢的前方有燈籠閃亮,有個人正由碼頭上面逐級而下,燈籠上映出三個大字:金竹寺。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老陳興奮地丟下鋪蓋就朝那燈籠跑過去,這才看清楚是個小和尚。“請問寶剎在什麼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嗎!”老陳順指處一望,張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攏了。

近在眼前,一座巍峨宏偉的廟宇,矗立在一處凸起的小山頂上,鋥亮的銅瓦,紫紅的廟牆,山門懸額題寫“金竹寺”三個鎏金大字。門外有一寬闊月臺,透過一座石拱橋,連線著由朝天門碼頭伸延下來的又長又陡的石梯。寺內珠燈明朗,隱約有鍾鈸鼓磬聲傳出。怪呀!怎麼這樣宏大的一座寺廟竟沒人知道呢?老陳緊隨提燈籠的小和尚,心裡一邊嘀咕,一邊掏出信拜託交給長老。左看右瞧,好似劉姥姥進大觀園只恨少生了一雙眼睛。寺院周圍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陳順手摺斷一根作杵路之用……

是什麼時候又是怎樣回到小客店的,老陳已記不得了。面對店主,他以責備口氣問,明明金竹寺就在你客店下面,我已去過並交了信回來了,為何你老是“夾毛駒”一問三不知?豈不是有意欺生嗎?店主一臉驚駭:你去過?金竹寺?在我客棧下面?夥計你是腦殼頭放火爐發燒吧?我給你講,我一家三代在朝天門住了一百多年,就從來沒聽說過有這樣一座廟呢?你怕是扯把子、衝殼子吧?!不信你回頭看,寺廟究竟在哪裡?老陳一回頭,駭得三魂飛走兩魂,朝天門外江水茫茫,哪見有什麼金竹寺?!

信差老陳不服,說我去過,我真的去過那裡啊!哪個舅子才哄人!他面對眾人,拿出從廟裡折下的那根竹子。眾人一看,眼睛瞪得如同燈籠,這哪裡是一般的竹子?分明是一根純金的竹子啊!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找馬奇遇
下一篇: 壁虎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