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 民間故事 ]

司馬遷注重寫人物的性格、稟賦,這往往是他用筆的著力點、精彩之處。《商君列傳》的開篇,寫商鞅在魏國時做魏相公叔痤的幕僚,公叔痤年老病重,便向國君魏惠王推薦商鞅接自己的班,魏惠王當時沒有表態,公叔痤就說:“鞅有奇才——大王若不想任用他,就該把他殺掉,千萬不要讓他為別國所用!”過後,公叔痤又把自己與魏惠王的談話內容告訴了商鞅,並勸說商鞅趕快離開魏國,以防不測。商鞅聽後只是一笑,說:“既然大王沒有聽信您的話來任用我,又怎麼可能聽信您的話來殺害我呢?”後來的事實證明商鞅的判斷是準確的。

在這裡,司馬遷僅用一句話就寫出了商鞅的膽識和智慧,同時也寫出了他的自信與自負。又如《張儀列傳》的開篇,寫張儀學成縱橫之術後去楚國遊說,結果被懷疑為小偷而遭到一頓痛打。他的妻子就對他說:“你要不是因為讀書細節,本來都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司馬遷卻看得很重,這足以說明他關注歷史自有不同於別人的側重點。現在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就常常在於細節,不過不是無關緊要的細節,而是性格細節,這也是《史記》高出“二十四史”中其他史書的地方之一。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性格也決定歷史。司馬遷的《史記》就告訴我們:歷史都是性格史。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洪武欽命大俠
下一篇: 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