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一鍋鮮

[ 民間故事 ]

乾隆下江南,必經文安縣;每經文安縣,必要住一晚。

留駕的不是旖旎的風光,也不是江南詩意般的女子,恰恰相反,當時的文安縣經常是水患肆虐,民不聊生。出京二三百里,車馬勞頓,龍體倦怠,正是駐蹕休憩的節點。文安風物,是京城的延伸,乾隆沒有走村訪戶察民情的打算,聽了幾句治水的奏報,想早早歇了,把精力留給神往的江南。

用膳的時候,隨行的太監端上一盤小魚。嚐遍“海陸空”的乾隆還是第一次吃這麼小的魚,大小粗細跟剛抽出來的麥穗差不多,一條挨一條,有頭有尾,完完整整,清清楚楚,不粘不坨。乾隆拿起筷子,又放下。

太監上前稟報,此乃文安農家燉小魚,地方官說有些特色,特來孝敬皇上。

皇帝出巡,有一個龐大的膳食團隊,負責食材採集加工製作,每個環節專人負責,裝盤上桌前專人品驗,確認安全後方可呈給皇上。有時搭配地方特色小吃,更是層層篩查道道把關,一口菜送到皇上嘴裡,其路漫漫,比選美都嚴苛。

乾隆嚐了一口,一口其實就是一條。接著又吃第二條、第三條,乾隆把一盤小魚都吃了。伴著小魚的還有一個玉米麵餅子,乾隆也沒放過。別的菜沒顧得上動一下,小魚就都“遊”進了乾隆的肚子。他看看空盤子,又看看太監。

太監不太明白乾隆的意思,是吃飽了呢還是再上一盤呢?

把做魚的廚子叫來,乾隆說。

不大工夫,廚子跪倒在乾隆腳下。

廚子沒有體似篩糠誠惶誠恐,雖然恭敬,但是鎮定。乾隆反而有些好奇,問廚子:你見了皇上不怕嗎?

廚子:皇上是老百姓的皇上,是老百姓的天,是來敬的,不是來怕的。

乾隆站起身來,睜大了眼睛看著廚子:起來回話。

廚子起身抬頭,普普通通莊稼漢模樣,長得不驚不喜。

乾隆:給朕說一說你的廚藝,隨便說。

廚子:俺這算不得什麼廚藝,就是家常飯,自然而然地就會了。魚就是窪澱裡的魚,給皇上做的這種叫小麥穗兒,魚就長那麼大。洗淨了滾上面上鍋炮,是乾鍋炮不是用油煎,老百姓家裡沒有油。火要慢火,炮得兩面金黃,估摸五六成熟。炮完魚,兌好醬醋,大料蔥薑蒜一干調料同時入鍋。水要適中,浸到魚即可,多了奪味,少了糊鍋。鍋邊貼一圈兒棒子麵餅子,巴掌大小,下浸魚湯,上齊鍋沿兒。燉魚火要猛,葦草引火,劈柴勻添,蒸汽騰出後,再過一刻鐘就可止火。魚入了鮮味,餅子入了魚味,雖說少油缺肉,也能入口不忘。

乾隆聽得如醉如痴。

廚子突然話鋒一轉:俺本來是隻打魚不做魚的,發洪水老婆和閨女都死了,剩下一條光棍兒就什麼都會了。俺們文安縣也曾是挺耐看的水鄉,河汊子像網,水面像緞子,有萬柳金堤,有勝水荷香,有蘆蕩雁陣,有糧米滿倉。接二連三的洪水把家糟蹋得不像個樣子,好多親人都沒了,好多人背井離鄉……

乾隆:官府不治水患?

可別冤枉了官府,廚子說,官府還是盡心盡力的,只是水太大,沒辦法。上邊有京城,有省府,下邊是天津衛,生在九河下梢,就是生在了苦地,文安老百姓知道哪頭輕哪頭重,總得保一頭吧。

乾隆離開座位,驚詫地端詳著廚子。

廚子繼續說,老百姓不容易,官府也不容易,收不上銀子,什麼事都幹不了……

乾隆打斷廚子:你在官府做事?

那倒沒有,廚子說,只不過念過幾天書,識幾個字。

乾隆:我若賞你,你最希望賞什麼?

廚子:怕皇上不給。

乾隆:說說看。

廚子:既然因魚得賞,就請皇上賞這鍋魚一個名字吧。

乾隆沉吟片刻:文安一鍋鮮如何?

謝皇上!廚子叩頭。

乾隆:就只要賞個名字嗎?

廚子:皇上要是再賞,那就多給文安縣撥點銀子,疏浚河道,修復設施。

乾隆坐回座位,笑而未答。

乾隆走後,縣令把廚子請到府上,深施一禮。

廚子慌了:大人使不得。

縣令說,皇上已下旨,追撥賑災銀兩,不日即可到縣。皇上有話,要賞你。皇上還說,賞的是你的一番話。

廚子說,皇上的賞俺已經領了——文安一鍋鮮。大人只要把皇上給的銀子都用在該用的地方,就是對小人最大的獎賞了!

廚子開了一個小店,專燉小魚。自己寫了一塊匾,匾上五個大字:文安一鍋鮮。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武舉人
下一篇: 源泉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