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公廟的故事

[ 民間故事 ]

座落在樂平市東南方向,與弋陽縣毗鄰的界首村,村頭東南向有一座神廟,名曰 : 蝦公廟。廟的大門左側方有一棵千年古樟,雖然歷史悠長,幹瘡百孔,但樹葉卻四季翠綠,宛如一把擎天雨蓋,始終見證著界首村歷史變遷與繁榮昌盛。古廟因何而建?又何時建起?誰也無法考證,後人只知道這座神廟建了被毀,毀了重建,也根本不知道重建幾次,或許這座神廟太有靈性了,界首歷代先賢鍥而不捨修繕此廟又是為何?畢竟界首村在附近幾個村莊相比,建得最晚,發展最快的村莊之一,近八百年的歷史變遷,界首村已從開村鼻祖只有一戶,而今發展成了近千戶大村莊,而這古廟為什麼稱之為蝦公廟呢?

相傳,界首村是一座不靠河流不靠湖的村莊,每年的莊稼收成,只能看天公的意思,早有八個月的雨,乾死兩季稻之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界首人是有福氣的,因為界首人懂得包容,懂得謙讓,懂得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人,正是因為界首人有著百折不撓,頑強不屈的意志,每每逢到大旱之災,界首人總是團結一心,相互幫助,才一次次度過難關。後來,大眾一致意見,決定集眾人力量,募捐善款,在村頭大樟樹旁修建一座神廟,每逢初一、十五,乞求上蒼,乞求龍王爺,發發慈悲,降降大雨。果然心誠則靈,龍王爺被感動了,他派了身邊一位親信大將蝦公,坐鎮界首,每到乾旱至極,眼望著顆粒無收的時候,下一場大雨,以救蒼生,這便是蝦公廟的由來。

信仰,是人類心靈的歸宿,無論信什麼,只要積極向上,發揚正能量,不走歪門邪道,遵紀守法,都是好的。對於上了年紀信奉菩薩的大媽們來說,她們沒有幾人識字,也不懂什麼佛教類知識孩子們萬事順利,一切平安,哪怕是七、八十歲了,他們都依然。

母親是最好的,母愛是最善良的,守護家園的父母們,不僅田間勞作,養活自己,而且默默無聞,帶養孫子,在這麼辛苦的勞作下,還得抽出時間,燒香拜佛,祈求孩子們平安無事,在外打工的遊子們,難道你們不覺得感動嗎?

而今,這座神廟,風侵雨蝕,年久失修,殘垣斷壁,但虔誠的大媽們堅持自己的信仰,將幾根已塌的橫樑找來杉木頂起來,讓古廟得以支撐。一年、兩年、三年……數年過去了,這座神廟已破得不能再破了,為了安全起見,為了信徒們執著的信仰,經村民意見一致,只有將廟裡的幾尊菩薩請到界首村西房眾宗祠借座。

但廟堂是廟堂,祠堂是祠堂,廟堂居神仙,祠堂居祖先,按佛法說是不能二合為一的,離頭三尺有神明,信其有,不信則無,菩薩是有靈性的,借座時間久了,也許會生氣的,但誰願意看到他們生氣呢?

界首人是有福氣的,界首人是有運氣的,修繕蝦公廟,刻不容緩,既可以提升界首村新農村形象,又能讓信奉菩薩的大媽們找到心靈歸宿,先祖們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能建得起廟,修繕得起廟,到了我們太平盛世的年代,我們怎能袖手旁觀呢?界首村的父老鄉親們,不論你信不信菩薩,畢竟,八百年前,我們先祖是吃一鍋飯長大的,八百年後的界首有志之士啊,我們攜起手來,為了集體事業,為了蝦公廟的修繕而貢獻一份力量吧!!

補充糾錯
上一篇: 畫中計
下一篇: 護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