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本是可憐人,王繼恩卻不覺得自己可憐。儘管不能娶妻生子、為官作宰,但出身貧寒的他本就是因戰亂災害活不下去,才被父母賣到了皇宮。和棄屍荒野的鄉鄰相比,他已經幸福太多了。一開始,王繼恩只想苟活下去。可是,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趙匡胤起居交給忠於後周的宦官,便讓這些宦官去服侍後周廢帝,又親自挑選了一批年輕的宦官服侍自己。這些人沒什麼背景,一貫被踩踏,一旦被提拔,無不感激涕零、甘心為他而死。王繼恩就是其中之一。
許多宦官家裡都窮,因此不識字。王繼恩也沒念過多少書,跟隨趙匡胤後,他才開始學習,並偷偷看大臣的奏摺,試圖瞭解朝局。既然有了機會,王繼恩就要好好抓住:這輩子既然註定只能做宦官,那麼他就要做天下第一的宦官!
王繼恩看過大臣的奏摺之後,總會把重要的放在上面,讓趙匡胤首先瀏覽。漸漸地,趙匡胤注意到了王繼恩,幾番交談之後,發現這個小夥子對軍事和政局竟然有著不俗的見解。他很高興,宮中寂寞,皇帝真正信任的沒有幾個人,王繼恩大概可以算是少有的一個。
一次,趙匡胤從朝堂上歸來,坐在椅子上悶悶不樂。王繼恩奉上一杯好茶,輕聲詢問:“官家有何煩惱?”趙匡胤嘆了一口氣,說:“人們都說當天子有許多好處,可你看看我容易嗎?我早朝時處理錯了一件事情,因此悶悶不樂。”王繼恩默默聽著,沒有答話。
趙匡胤是比較公允的,是位能納諫的賢君,但他偶爾也會任性,只不過任性後也會後悔。此時,他不過是在發牢騷,抱怨皇帝不好當,並非真的要聽王繼恩的意見。王繼恩明白,面對一個發牢騷的君王,愚蠢的人才會附和、討好。因此,他默默不言,正是明智的選擇。
只是,趙匡胤在感嘆皇帝難當,在王繼恩聽來,感受卻未必相同。若是有一天,自己也能手握大權,看無數人在自己面前俯首低眉,就算是有煩惱又如何?
懂事的王繼恩漸漸獲得了趙匡胤的信任。在北宋平定四方的戰爭中,他多次作為趙匡胤的代表出現在前線,監督那些手握雄兵的將領們。但趙匡胤雖然派他當監軍,卻只給他遇事奏報之權,不讓他直接干預軍事。王繼恩自己也很注意分寸,對曹彬、潘美這些大將非常尊重,議事時從來不公開表態。雖然他是欽差,但這些將軍來頭極大,不是皇帝的義兄弟,就是皇帝的老鄉。曹彬、潘美等人對王繼恩的低調很是滿意,監軍不干預軍政,就是最大的貢獻了。於是,將領們奏報功勞,總少不了王繼恩的那一份。王繼恩由此一步步升遷為入內都知,成為朝廷最大的宦官。
只是,宦官終究是宦官,就算是沒有品級的末流官員也看不起他。不過,機會終於來了。
趙匡胤暴病而亡,事起突然,皇子都不在身邊。宋皇后急忙派遣皇帝的近臣王繼恩半夜出宮,召趙匡胤第四子趙德芳入宮。趙德芳一旦入宮,天亮之後必然登基為帝。接到命令之後,王繼恩幾番思量,作出決斷:不去找趙德芳,而去找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
史書上說,王繼恩認為“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趙匡胤確實有過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畢竟他在世時只有趙光義被封為王,擔任開封府尹,而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都不過是地方官職,且一直沒有王爵。但畢竟趙匡胤沒有明確立弟弟為皇儲。而且遭逢突變,深得趙匡胤寵愛的宋皇后召趙德芳入宮,未必不是趙匡胤的遺願。可惜,趙匡胤號稱有識人之明,卻沒有看穿王繼恩低調和順從之下澎湃的野心。
若是趙德芳即位,趙德芳最感謝的是宋皇后,沒有王繼恩什麼功勞;若是趙光義即位,趙光義自然對王繼恩感激涕零,那樣,王繼恩的風光歲月才有可能到來。
王繼恩來到晉王府,將變故如實相告,請晉王即刻隨自己入宮。趙光義大吃一驚,藉口說要和家人商議,進入房中。皇位歷來父死子繼,趙光義雖然是皇弟、是預設的皇儲,卻沒有公開宣佈,也就沒有合法的地位。萬一入宮是個騙局,趙光義很可能被擒,十幾年來苦心籠絡朝臣的心血就要前功盡棄……王繼恩看趙光義猶豫不決,就到院中大聲說:“王爺快些決斷,晚了恐怕皇位就為他人所有了!”趙光義這才和王繼恩一起入宮。
那天晚上下著大雪,前路漆黑,王繼恩提著燈籠,為趙光義引路。走在冰冷的雪地上,王繼恩心跳加速,是生是死,在此一搏了!
在王繼恩的引導下,趙光義輕鬆地進入了皇宮。王繼恩擔任入內都知多年,許多中下級宦官頭目都是他的人馬,只要進入了皇宮,那就是王繼恩的天下。一行人來到皇帝寢宮前,宋皇后聽到外面的腳步聲,問:“是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大聲說:“是晉王到了!”隨即,他帶著幾十個心腹宦官簇擁著趙光義擁入寢宮。宋皇后大驚失色,她在後宮根基較淺,並無子嗣,對趙光義也向來敬畏,畢竟趙匡胤寵愛的花蕊夫人就是被趙光義藉口為了國家社稷而一箭射死的。既然趙德芳沒有入宮,失去幾位皇子的勢力,她根本無法和趙光義對抗。聰明的宋皇后立刻說:“官家,我們母子的性命,就交託給官家了。”宋皇后這是在告訴趙光義,自己無意爭奪,只求保命。
當晚,趙光義接管皇宮,匆匆即位,是為宋太宗。他很感激王繼恩,雖說他多年來苦心經營,可機遇常常稍縱即逝。一旦趙德芳入宮即位,對手必然借新君力量將自己除之而後快。幸好,他贏了。
即位後,他立即委任王繼恩為永昌陵使,負責宋太祖的安葬事宜。這個職務一般由宰相、樞密使出任,宦官最多負責監督,宋太宗卻直接任命了王繼恩,給了他足夠的尊崇。修建皇帝陵墓,所用錢糧無數,自然是個美差。王繼恩得到了權力,更得到了實惠。
之後,宋太宗又任命王繼恩為宮苑使,掌管整個皇宮,遇到重大事情不必再和宰臣商議。王繼恩大權獨攬,成為皇宮實際的大管家。宋太宗還覺得對他有所虧欠,又讓王繼恩掌權軍械庫存,擔任河北刺史。自此,王繼恩成為兩宋宦官中出任朝廷軍職的第一人。
此後,王繼恩的官越做越大,最後竟然成為統管西南各路兵馬、討伐李順起義的大元帥。
成都本是天府之國,可成都府歷屆官僚殘暴貪婪,百姓苦不堪言,導致王小波和李順率眾起義,隊伍發展到數萬人,攻佔了成都府,周邊郡縣百姓紛紛響應。幾路人馬征討無效,王繼恩主動請命,要求帶兵平亂。既然要當官,那就要獨當一面,做一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