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店是中原四大商業重鎮之一,全國有十六個省的商賈聚居於此,人口十萬有餘。人多,成衣就多。街上從事裁剪的店肆就有十多家,最有名的當屬宋氏成衣鋪。
宋氏成衣鋪的師傅叫宋顯達,瘦高個兒,白淨臉,戴一副老花鏡,給人的感覺是既溫文爾雅,又聰明賢明。
宋氏成衣鋪在火神廟街,坐北朝南,兩間門面。店肆裡邊靠門的地方,擺放著一張長約四米、寬兩米的木質案板,這是宋師傅的“工作臺”。工作臺上擺著一把明晃晃的大剪刀和一把三尺長的木尺子,裁剪的活兒便是在這裡完成的。靠工作臺的裡邊還擺著一張木桌,木桌上放著一隻熨斗,縫製好的衣服,都要拿到這張桌上熨。
宋氏成衣鋪是宋顯達的父親興辦的。十幾歲起,宋顯達就跟著父親學裁剪。宋顯達非常聰明,很快就掌握了不同服裝、不同款式的裁剪技能,並將父親的技藝發揚光大。在他三十歲那年,一場大病奪走了父親的生命,他便成了宋氏成衣鋪的掌櫃。
宋顯達接管成衣鋪後,對裁剪技能更是精雕細鏤,技藝愈加精湛,所裁衣服,長短闊窄、花樣調配、鑲花邊滾牙子,沒有不合人意的。他不光會做日常的便服,甚至連裁剪、做工講究的官服都會做。賒店厘金局上至委員,下至寫票員的官服,都是宋顯達做的。
因為手藝全,技能精,找宋顯達剪衣服的人就多,每天放下門板,工作臺前便擠滿了人,爭著讓宋顯達裁剪衣服。宋顯達總是一個一個地來,先打量—下客人的容貌、氣量,再問客人的需求……然後用木尺量了身高、袖長,抖開布料一量一畫,手持剪刀“咔嚓、咔嚓”幾下,一件衣服就裁成了。
宋顯達白日裁出的衣服,妻子做出來一部分,剩餘的,二人挑燈夜戰。最後一道工序是熨燙。
一天晚上,妻子為一大戶人家的千金熨燙旗袍,因疲勞過度,不小心打翻了熨斗,一塊火炭落在了旗袍上,將絲質的旗袍燒了個大窟窿。妻子不知如何是好。宋顯達拿著旗袍看了看,略一思忖,捏起繡花針,一針一線地繡起花來。不到半個時辰,一朵盛開的牡丹花便鮮豔地開在那個窟窿上,和綢緞上原有的花朵交相輝映,看不出絲毫破綻。等客人來取衣服時,宋顯達照實說了,並要補償。客人抖開衣服一看,那個方位繡上一朵牡丹,簡直是畫蛇添足,不只沒有損害旗袍的整體美感,還增添了旗袍的韻致。客人不光沒要補償,還特別對宋顯達表明了謝意。
光緒二十年,一個年青男人來到宋氏成衣鋪,讓宋顯達做衣服。宋顯達見年青男人身材魁梧,氣宇軒昂,便說:“敢問客官在哪兒高就?”
年青男人愣了一下,不甘願地說:“厘金局。”
一聽年青男人是厘金局的,宋顯達又問:“官人什麼時候就任的呀?”
這成衣真怪,裁件衣服還要查戶口!年青男人心裡嘀咕著,不冷不熱地說:“剛就任!”
宋顯達“哦”了一聲,雙手抱拳施禮道:“恭喜大人榮升!”
雖然對宋顯達這樣囉囉唆唆心有不悅,但年青男人聽著這恭維話還是很受用,內心的不悅瞬間煙消雲散了,不禁獵奇地問:“宋師傅,是不是每有客人裁剪衣服,你都要問人家的閱歷?”
“也不全是。普通老大眾,我一眼就能認出來。像官人這儀表、這氣量,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大眾。問—下來歷,能剪出愈加合體的衣服。”
“這裁剪衣服還和人的來歷有關?”年青男人非常詫異。
“當然有關。”宋顯達笑了笑說,“您想啊,做官者初入官場,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做衣服就要前襟稍長,後襟稍短。在官場混的時刻長了,十之八九養成了唯唯諾諾的習性,這時候做衣服要前短後長。我要不問問大人您的資格長短,怎能為您裁出合體的衣服呀?”
年青男人愈加詫異,繼而連連點頭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