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戲始盛於清代,以吸旱菸之煙為之。擅長煙戲之人,口中噴出之煙可化為山水樓閣、花木禽獸,如海市蜃樓,莫可名狀。此技法於民國末年開始沒落,現已基本失傳。
1、逆子拜師
清道光年間,江寧城趙家莊住著一對姓吳的父子。父親吳崢嶸,四十多歲,早年間積累了一些銀子,帶著兒子吳芝山來到這遠郊買了一座幽靜的庭院,僱人種了片田地,生活過得還算逍遙自在。
吳芝山其時十八九歲,聰明是聰明,但身上卻有公子哥的通病,對讀書毫不上心,整日裡遊山玩水。吳芝山好講江湖義氣,結拜了不少兄弟,終日與一群村野混混在一起吃喝玩樂。
混著混著,吳芝山有了一樣無師自通的技能:菸圈吐得十分漂亮。自打第一次接觸旱菸開始,吳芝山彷彿天生就具備吐菸圈的才能,一學就會,很快就能花樣翻新。
吳崢嶸知道兒子不求上進,也教訓過幾回,但不起作用。吳崢嶸因身體不好,老抱著藥罐子,沒那麼多教子的心思,況且抽菸花不了幾個錢,也就罷了,任由他去。有時,兒子幾天不回家,吳崢嶸也不大去問。
一天,村口大樹下的土臺邊喝彩聲不斷,原來,是吳芝山與一群潑皮煙友又比起吐菸圈來。前面幾個人拼了全身氣力,各吐了七八個菸圈,氣喘吁吁、踉踉蹌蹌地走下了土臺。輪到吳芝山上場,只見他拿出一支柄短斗大的煙槍,塞進一兩菸絲,借火點燃,連吸帶吐,吐出菸圈無數,個個皆圓,隨後,他又徐徐吐出濃煙一縷,直穿圈中,把先前的幾個菸圈串在了一起,猶如一貫青蚨,扶搖直上,直等了半炷香工夫,方才散盡。
潑皮們個個拍手叫好。
這時,人群中突然有一人說道:“好是好,但還算不得最好!”
聲音雖然不高,卻渾厚有力,每個人都聽了個真真切切。
眾人扭頭一看,旁邊不知什麼時候多出一個人來,一副城裡人的打扮,渾身上下十分清爽利落。
眾潑皮面露慍色,責問道:“你是什麼人?敢在這裡撒野!”
那人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回答:“鄙人姓裘,是江寧城做生意的,今天路過這裡,偶遇你們在這裡鬥煙,就觀看了片刻。別人也就罷了,剛才這位小兄弟,我看有幾分學煙戲的潛力。”
潑皮們自覺受到奚落,惱羞成怒,剛要扯袖揮拳,聽見吳芝山喝了一聲:“且慢動手,問清楚再說。”
潑皮們素來敬服吳芝山,他說不讓動手,他們只得逼近圍住裘姓商人,個個怒目而視。
吳芝山從土臺上跳下來,走近裘姓商人,質問道:“聽裘老闆這意思,莫非你也會吐菸圈不成?那你上臺吐吐看,如果吐得好,我願拜你為師,跟你學習。如果吐得不好,那就是得罪了這幫弟兄,就得由著他們來伺候你。”
裘姓商人從容地答道:“好,那在下就獻醜了。”說罷,他跳上土臺,從腰間抽出一支玉質煙槍。那煙槍做工極為考究,柄長約半尺,菸斗大如雞子,可容二兩菸絲。
裘姓商人從腰上菸袋中取出菸絲填滿,借火點燃,只見他突然雙目圓睜,深吸一口氣,菸斗中的菸絲瞬間燃盡。裘姓商人隨即慢慢張口,吐出一團煙霧,那煙霧倏地上下拉長,化作一個二尺高的小人兒,眼耳口鼻,清晰可辨。那小人兒左顧右盼片刻,最後轉向眾人,低頭作揖。眾人細看,樂出聲來,小人兒的長相與吳芝山一模一樣,神情動作也是惟妙惟肖。
吳芝山大驚,即刻口稱“師父”,倒頭就拜,說:“這就是裘師父剛才所說的煙戲?請裘師父收我為徒!”
裘姓商人笑問道:“你在家裡就沒聽到過‘煙戲’二字?”
吳芝山如實答道:“從未聽說。”
裘姓商人疑惑地看了看吳芝山,說:“那好,我就收你為徒,帶你到江寧城去,歷練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