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朝後期,皇帝昏庸無道,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遼東沿海倭寇趁機勾結中原不法之徒裡應外合,打家劫舍,佔領州郡,騷擾我國臨海城市。這時,抗倭大將戚繼光已經去世,無人領兵抗擊倭寇。當朝宰輔葉向高十分憂慮,多次上書皇帝要求選將派兵,但皇帝都置之不理。
就在葉向高一籌莫展之時,被分到翰林院的新科狀元唐慶之竟然毛遂自薦要去剿匪。訊息一傳開,頓時滿朝譁然。要知道唐慶之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剛當上狀元跨街遊行之時竟然從馬上掉了下來,一時被傳為笑談。如此一介書生竟然放著好好的翰林不做,而要去剿匪,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了。誰知萬曆皇帝竟然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唐慶之如此“荒唐”的請求,委任他為左都督,命他到遼東剿滅倭寇。群臣聞聽是哀嘆不已,心說唐慶之這一去是凶多吉少啊。唐慶之臨行前,葉向高是千叮嚀、萬囑咐,讓他一定多倚重遼東的將領,唐慶之含笑答應。
半個月後,唐慶之到達遼東駐軍地遼陽。副將於漢榮聽說新都督到來馬上出來迎接。
這於漢榮是戚家軍舊部,戚繼光去世後,他被派到遼東輔佐抗倭,但因主將無能,他一直不得升遷。當他看到文弱的唐慶之時,不禁從心裡有點兒瞧不上,心說朝廷無人,竟派個書生來抗倭,老百姓又該倒黴了。唐慶之看出於漢榮的心思,只笑了笑沒說話。
第二天,唐慶之和於漢榮率領一百騎兵外出巡視。一行人來到一個名叫藤峽口的地方,前面道路狹窄,道路兩旁都是水田,只見上百名書生打扮的人跪在路旁,他們見了唐慶之就說:“我們受賊人侵擾,生活十分困苦,今天總算老天有眼,派大人來解救我們,大人之名,如雷貫耳,這是我們百姓的福分呢,我們願意做大軍先鋒,為大軍領路消滅賊人。”
於漢榮正要上前攙扶眾書生,唐慶之卻大聲怒喝:“你們這些賊人,竟敢矇騙本官,統統給我拿下斬首。”於漢榮有些遲疑,但主將的命令不得不聽從,馬上抽出腰刀率士兵包圍了這些人。這些書生一看不好,馬上跳了起來,從袖中抽出藏好的兵器與唐慶之的騎兵戰到一起,按說騎兵打步兵應該佔優勢,可這些騎兵平時養尊處優慣了,竟然被這些人突圍了出去。唐慶之看著逃走的敵人連連搖頭。
巡視歸來,唐慶之找於漢榮商量抗倭事宜。經過今天這件事,於漢榮對唐慶之刮目相看,只是他不明白唐慶之是如何識別出賊人的,唐慶之說:“道理很簡單,於將軍還記得藤峽口前地勢如何嗎?”
於漢榮恍然大悟:“哦,對了!藤峽口前明明有一塊平地,他們卻偏偏在狹窄之處迎接我們,大人因此心生懷疑,是不是?”
唐慶之點頭:“於將軍不愧是戚將軍的手下,一點就通。我發現他們目光遊離不定,便更加肯定。”
於漢榮沒想到唐慶之心思如此細密,十分欽佩,便真心實意地為唐慶之出主意,他建議說:“遼東計程車兵久疏戰陣,並且因為不是本地人,不會為抗倭賣命,不如效仿戚將軍,從當地百姓裡面招兵,重組軍隊。”
唐慶之認為有道理,於是張榜發文招募士兵。深受倭寇之苦的百姓聽說唐慶之識破倭寇詐降的伎倆,認為他是可以信任的將軍,因此報名參軍十分踴躍,最後招募勇士八千人,號稱唐家軍。
唐慶之又把當地婦孺組織起來,讓他們和唐家軍一起訓練,為鼓勵士兵和百姓早出成績,唐慶之用銀子作箭靶,誰射中銀子,銀子就歸誰所有。有過失的人也可射箭,射中便免除處罰。頭一次聽說這種訓練方式,百姓很興奮,射箭水平大增。後來射中銀子的人越來越多,唐慶之又將箭靶改小,但銀子的重量依舊。久而久之,當地軍民尚武之風大盛。軍隊訓練成熟後,唐慶之又制定了嚴格的軍紀,使唐家軍成了一支紀律嚴明的鐵軍。
之後,唐慶之接到線報,倭寇正在某地搶掠,還沒等他趕到,倭寇早就逃之夭夭了。唐慶之和於漢榮意識到軍隊內部一定有奸細,但奸細藏得很隱蔽,很難找出來。幾次出擊,都無功而返。
唐慶之受到了上級的責備,限令他三個月內消除倭患,否則革職查辦,軍隊裡也有人偷偷埋怨唐慶之無能。唐慶之因此一籌莫展,竟然急得臥病不起。於漢榮等人前來探視,他都推辭不見。
第二天,屬下們又來探病,唐慶之才勉強起來,說:“我這幾天生病,胃口不太好,想吃點兒野味開開胃,你們願不願意跟我出去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