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宋徽宗,人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工筆花鳥和瘦金體等書畫領域的絕活兒,殊不知,他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茶學大師。
愛茶是歷代文人的傳統,宋徽宗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這位文藝細胞發達的皇帝,走的是更高階的路子。他在品嚐了各地進獻的貢茶之後,獨獨愛上了福建武夷山北苑御茶園出產的白茶,認為那是無與倫比的茶中精品,但仍覺得可以深度開發。於是,他別出心裁地要求茶園按茶葉不同的生長期分時段進行採摘,然後經過其刁鑽的嘴巴品鑑,得出了結論:日出之前,黎明時分採摘的一芽帶一嫩葉的茶葉才是極品。
宋徽宗不僅對茶的品質百般挑剔,對於茶具和水也毫不含糊。講究一茶一器,茶盞以建窯兔毫盞為最佳,水則以清潔山泉水為勝,其品位可謂登峰造極。
宋徽宗茶學大師的功力更多表現在茶道上。北宋時期流行“分茶”和“鬥茶”,所謂分茶是一種以沖茶泛起的泡沫表現出字畫情境的茶藝,被譽為水之丹青。宋徽宗結合自己的繪畫造詣,加上技藝精湛的分茶手法,把中國字畫的況味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沖茶的泡沫上。
當時的權臣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中記載了這樣的場面:皇上令近侍取來釉色青黑、飾有銀光細紋的兔毫盞,然後親自注湯擊拂。不一會兒,呈疏星淡月之狀、極富幽雅清麗之韻的湯花浮於盞面……蔡京對宋徽宗的歎服之情躍然紙上。
而宋徽宗最樂此不疲的還是鬥茶。所謂鬥茶就是兩人或多人比試茶道功夫,以湯色、湯花兩項指標鬥輸贏。湯色是指茶水的顏色,以白為佳,青白勝於黃白;湯花則是指泛起的泡沫,維持時間長的獲勝。每次鬥茶,宋徽宗總喜歡召集一大幫寵臣進行比試,那時他全然沒有了皇帝的架子,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以老到的技法融合自己的文藝修為屢屢獲勝,然後非常得意地分給眾臣享用,此刻的宋徽宗儼然茶博士中的翹楚。
大概是為了記錄自己的輝煌成績,宋徽宗畫下了描繪茶事的《文會圖》:在皇宮的大樹下,貝雕黑漆的巨型几案上擺滿果品和各種杯盞,參加活動的文士們形態各異,正在等待把酒品茗。一旁則畫有湯瓶、白茶盞、黑盞託、都籃(木竹籃,以盛茶具或酒具)等茶器,一人正從茶罐中量取茶粉置於茶盞,準備開始表演……人物形態逼真,場面氣氛熱烈。這幅畫真實表現了雅人與茶的密切關係,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也許是愛茶太深,也許是要將自己的心得體會流傳後世,宋徽宗寫了一部有關茶葉的專著《茶論》。該書共20篇,儘管不足三千字,但語言極其精練,詳細記述了茶葉的產地、採製、烹製、品鑑以及鬥茶品、行茶令、茶百戲風俗等內容,見解非常獨到。其中“點茶”一篇描述尤為細緻傳神,介紹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點茶手法,畫面感極強。
由於《茶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年),故被後世稱為《大觀茶論》。宋徽宗也因此成為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為茶葉著書立說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