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暑降溫有妙招

[ 歷史故事 ]

在過去一段漫長的年代,在沒有電、空調、電扇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過夏天的呢?他們都有哪些傳統的避暑方法?

房簷角度藏玄機

明代以後的建築規制是:“簷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簷三尺,再加拽架。”這簡單的建築法式,裡面卻有大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於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來設計出簷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簷,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簷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故宮裡的窗子也大有文章。窗戶一般上邊可以支起來,下邊可以拆掉,這樣敞開通風,室內也會比較涼快。

捲簾涼棚造陰涼

宮中營造人工陰涼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簷前面懸掛簾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風。簾子何時掛何時收當時都有規定。

簾子還有等級劃分,最高階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編織的,飾有各種圖案,等級低的是用葦箔編成的。道光帝所作《湘簾》詩說:“一桁垂銀蒜,編成翠竹籮。篆煙留細處,草色看時多。月下纖無影,風前動有波。湘江遺趣在,夏永靜如何。”

更大一點的工程是搭涼棚,就是在宮殿頂上和院裡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棚匠們用簡單的圓木作為支架,搭好後上邊鋪上葦蓆,並用繩子捆紮好。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搭涼棚一般在陰曆四月開始。故宮修繕記錄中記載,1934年絳雪軒前罩棚加固、1936年養性齋罩棚替換大木及油飾工程、1938年再次修理絳雪軒罩棚等,所以從故宮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照片中還能看到涼棚。

“洋桶”盛冰作“冰箱”

冬季儲藏冰塊到夏季用的習摜,在我國北方由來已久。考古發現,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時候,盛夏也會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會典》中記錄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塊。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附近就有一處冰窖。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鬥狀,口大底小。蓋多采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託,用來防止潮溼。

“洋桶”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和保鮮食物;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

冰碗御藥暑湯解熱

夏季冷飲也是宮中防暑的佳品。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挑、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宮中的御醫在夏季還會開出消暑的方子,諸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金衣祛暑丸、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六合定中丸等丸藥。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白朮、蒼朮、厚朴、扁豆、陳皮、茯苓、半夏、木瓜、滑石、甘草等,主治溼疫時氣、暑溼感冒。

還有一種避暑辦法,是製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個水池,然後用水車把池水車到屋頂上,水流再從屋頂衝入水池中,以此迴圈來達到降溫的效果。

古人防暑還利用工具,例如有雨傘、扇子、涼帽、涼蓆、竹夫人,等等。

補充糾錯
上一篇: 杜暹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