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對劉備“情有獨鍾”

[ 歷史故事 ]

當各路英雄紛紛登場,各方謀士也紛紛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卻一直蟄伏在隆中,並不急於一展風采。他似乎在靜悄悄地等待劉備的召喚。在眾多的諸侯中,他最看好劉備。那麼,他為什麼一眼就看中了劉備呢?

諸葛亮是一個少年英才。“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他的身世,史書上的記載不是很多。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孤兒,由從父諸葛玄撫養成人。諸葛玄和劉表有舊,諸葛亮也就跟著從父到了荊州。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便“躬耕壟畝”於隆中。

用諸葛亮自己在《出師表》中的話說,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裡面,“苟全性命”“不求聞達”云云,恐怕只能看作套話;“躬耕於南陽”則大約是事實,但未必是自食其力,靠種田來維持生計,不過是參加一些農業勞動而已。這在當時,也是一種“雅事”,不能用以區別身份。當然,諸葛亮是把耕耘壟畝看作閒來雅興還是謀生手段,我們已無法斷定。但相信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他的勞作一定很認真。諸葛亮是一個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人。即使位居丞相時,他仍然事必躬親,說不定就是他“躬耕於南陽”時養成的習慣。

諸葛亮讀書卻很“馬虎”。他的朋友如石韜等人都“務於精熟”,唯獨他自己“觀其大略”而已。實際上,這是會讀書的表現。一個人如果不做學問,像陶淵明那樣“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對的。所謂“不求甚解”,就是不鑽牛角尖;而所謂“觀其大略”,就是善於抓住要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大氣的人。一個大氣的讀書人,總是會一下子就掌握書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不會去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個大氣的將領和統帥不會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樣。

除了耕作和讀書,諸葛亮還有兩個愛好。一是喜歡“抱膝長嘯”,二是“好為《梁父吟》”。嘯,是撮口發出舒長清越的聲音;《梁父吟》,則是悲涼的葬歌,或者由葬歌發展而來的樂府詩。這兩條記錄加在一起,我們就知道,青年時代的諸葛亮心中充滿了一股慷慨悲涼之氣。這長嘯,這詩歌,應該寄託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度關切和悲憫情懷。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士”了。一個“士”,尤其是一個“國士”,必須以天下為己任。當然,光有這志向不行,還得有能力和條件。諸葛亮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條件。“每自比管仲、樂毅”,就是有志向的證明;他後來治國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證明。

首先,諸葛亮有一個好的家庭,其先祖諸葛豐當過司隸校尉。司隸校尉位高權重,在西漢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東漢則與尚書令、御史中丞一起,號為“三獨坐”。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當過郡丞,叔叔諸葛玄當過太守,所以諸葛亮也是“幹部子弟”。官場的事情,他應該是知道一些的;官場的關係,他也應該是有一些的。事實上,諸葛亮有一個強大的關係網。他的岳母和劉表的後妻是親姐妹,都是蔡諷的女兒,蔡瑁的姐姐。這樣算下來,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諸葛亮本人則是蔡諷的外孫女婿。劉表是荊州長官,蔡家是襄陽望族,蔡瑁是劉表親信,諸葛亮有這樣的政治資源,難道不是條件很好嗎?

說來諸葛亮的親事也是一段佳話。諸葛亮的岳父叫黃承彥,也是當時的名士。這個人很看好諸葛亮,便打算把女兒許配給他。黃承彥對諸葛亮說,我有一個女兒,人長得很醜,但很有才華,你願意娶她嗎?諸葛亮同意,黃承彥立即用車子把女兒送了過去。對於這事史學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黃承彥的說法是謙辭,其實他女兒不醜。也有人認為黃承彥這樣說是考驗諸葛亮,看他是重色還是重才。但我認為,黃女應該是醜的。第一,有黃承彥自己的說法為證:“身有醜女,黃頭黑色。”如果是謙辭,不會說得這麼具體,何況“才堪相配”一詞也並不謙虛。第二,有別人的反應為證。據《襄陽記》記載:“時人以為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可見黃女之醜,是眾所周知的。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答應這門親事呢?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諸葛亮娶妻重德重才不重貌,高風亮節;另一種則相反,認為諸葛亮看重的,正是黃承彥的社會聲望和社會關係。何況妻子醜一點並無礙,因為還可以納妾。但如果有這麼一層關係,諸葛亮要在劉表那裡謀個一官半職,應該是很容易的。

何況諸葛亮還有一個小圈子。這個小圈子裡的人,也都是一時之選,他們都欣賞諸葛亮,常常幫諸葛亮做宣傳。劉備認識諸葛亮,就是徐庶推助的。另外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很高。“臥龍”的稱號就是龐德公送給諸葛亮的,龐德公還讓自己的兒子娶諸葛亮的二姐為妻。可見,諸葛亮當時雖然隱居草廬,高臥隆中,卻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諸葛亮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強大的關係網,有小圈子,如果要從政,應該說是很便利的。但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以前,他幾乎沒有任何動靜。因為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魏略》載,諸葛亮曾經對他的三個朋友——石韜、徐庶、孟建說,你們從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反問,足下呢?諸葛亮只在微笑,沒有回答。其實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將。這就再清楚不過,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稱王稱帝坐北朝南,也不是為官造福一方,而是輔佐賢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