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的崇陵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崇陵位於清西陵內,原名九龍峪,被確認為萬年吉地後,更名為金龍峪。當時及後世均有傳言稱,慈禧太后過於強勢,所以光緒帝在世時,不曾營建萬年吉地。在光緒帝去世後,方才急匆匆地在清西陵選擇吉地,營建帝陵。
實際上,早在光緒元年,慈禧就已為年幼的光緒帝在西陵九龍峪“定立穴”。到了光緒十三年(1887)三月,慈禧、光緒帝巡視西陵。此次出巡中,風水大師、內務府大臣英年及相關官員均前往九龍峪相地。
內務府大臣英年,字菊儕,隸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以貢生考取筆帖式。崇彝曾記載了英年升官的原因,英年“本寒士,通風鑑之術,以夤緣李蓮英輩,正值光緒十二三年,修三海、頤和園之役,為看苑中風水,蓋先得內侍訊息,凡宮中所欲作者,皆迎合懿旨,故得進身。數年之間,由三院卿(不記何院)驟升工部侍郎,且兼左右翼總兵”。
英年、翁同龢均認為光緒元年所點的穴不適合,另選了吉地,豎立“金星寶蓋”石柱作為標誌,準備迴鑾後,再派員會同欽天監前來勘探點穴。此次點穴之處,在英年看來,為最佳之地,“風水甚旺,龍脈萃聚於斯”。
光緒十三年勘測九龍峪後,預備在秋季興辦萬年吉地工程。但由於各種原因被延誤,且光緒朝又經歷瞭如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入侵等系列大變動,一直未曾開展。
1905年,光緒登基已經三十一年,軍機處奏請欽派大臣修萬年吉地,最終也未實施。至光緒帝病逝後,方才開始了崇陵的營建。根據《優待清室條件》第五條,崇陵未完工程及奉安大典,經費由中華民國支出。時任大總統袁世凱特派趙秉鈞與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等協商之後,撥款趕修。至1915年,工程完工。
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在妙高峰七王墳選擇了陵寢基址。七王墳址早在唐代就是佛家聖地,醇親王奕譞生前在此養病時,看中了此地,由慈禧與光緒帝賜銀五萬兩買山建墳,於同治七年(1868)開始籌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竣工。不想醇親王奕譞的墓地,卻引發了風水之爭,英年也參與其中。
醇親王墓道前,有銀杏樹一株,此樹高數十丈,八九合抱,樹齡有百餘年。英年對慈禧太后雲:“皇家風水,全被此枝佔去,請伐之以利本枝。”慈禧太后聽了有所感觸,終究不敢輕動,詢問光緒帝。光緒帝雖然性格懦弱,聽聞要破壞自己生父的風水,也勃然大怒:“爾等誰敢伐此樹者,請先砍我頭。”光緒帝的強硬態度,也讓慈禧不滿,堅定了要砍樹,雙方相持月餘。一日,光緒帝退朝後,聽太監報告,太后一早派了內務府中人,前往醇親王奕譞園寢。光緒帝急帶了人出京,到了妙高峰時,樹已經被砍倒,樹根也被掘出。光緒帝“繞墓三匝,頓足拭淚而歸。此光緒二十三年事也”。
英年初期不過是內務府中一包衣,因為精通風水,得到慈禧寵幸,升任內務府大臣。英年也以自己的風水術,為皇家效力。他至東陵巡視時,看到東陵的風水圍牆坍塌甚多,樹木多被蟲所侵害,就此憂慮不已。因為一旦樹木被侵害,守陵士兵常隱瞞不報,會造成更大範圍的蟲害。英年緊急上奏,請求整頓,稱此“於風水大有關係”。光緒十四年冬,西苑鐵路南段竣工,北段鐵路則推遲到來年立春後動工,主要是英年認為本年不宜動土。
在同光年間,三海工程及帝后陵等大工程皆由英年充監工大臣,貪墨幾近百萬兩。八國聯軍入京師後,英年家中被劫掠一空。其子為浙江候補道員,收拾家中殘餘錢財,仍得財二十餘萬兩。
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之亂中,英年積極對外主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開出了一份必須加以懲戒的大臣名單,英年也名列其中。光緒二十七年正月初六日,英年被賜自盡。京師人嘆息稱:“平生為他人看風水,於己身何不慎處之?妙高峰醇王園寢,亦英侍郎所定。伐樹之役,或出於主張,冥冥中或亦造因也。”
皇帝們希望能在逝去後過上活著時一樣的生活,同時也希望由風水而庇佑子孫。在陵寢中舉辦的祭祀典禮,以期凝聚其後世子孫,塑造皇家權威,維持王朝萬載。只是奢華的帝陵,在後世常成為盜墓者們的目標。帝王的枯骸,最終也成為一堆塵埃。繁華皆空,帝陵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