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大俠劉邦

[ 歷史故事 ]

一、

劉邦的綠林生涯,是弱肉強食的鬥獸場,每天都有新的危機,稍微處理不好,就沒有以後的事了。

劉邦是泗水亭長,屬於沛縣的基層領導,正常工作的時候,屬下一定要聽命令,對吧。但是劉邦送刑徒去驪山的路上,本應該聽命令去驪山的刑徒們,感覺去了驪山都得死,大部分人在路上就跑了。

劉邦作為負責護送刑徒的亭長,面對這種非正常情況,根本止不住,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就意味著“正常工作程式”已經作廢了,根本不能用以前的處理方式來處理眼前的危機。如果處理不好,劉邦自己去了驪山就要負責任,回到沛縣也犯法,橫豎是個死。

怎麼辦呢?

劉邦的處理辦法就是打破常規,既然正常的工作程式已經作廢了,絕對不循規蹈矩,只有另闢蹊徑,才能給自己找到一條活路。於是他對剩下的人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你們都走吧,我不管你們了,從此以後我也要浪跡天涯了。

這麼一句話,劉邦就不再是管理的受害者,頗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危機就此化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劉邦降低身份改變策略,重新和刑徒們站在一起,經過斬白蛇之後,一群人隱匿在芒碭山。換句話說,劉邦在正常工作程式崩塌的時候,迅速切換到綠林江湖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秩序。

陳勝、吳廣起義以後,秦朝的郡縣都躁動起來,紛紛殺了秦朝派遣的官吏響應陳勝。沛縣縣令發現秦朝的船要沉了,準備跳船謀生,但是蕭何、曹參告訴他:“你是秦吏,突然要帶著沛縣子弟造反,恐怕大家都不相信,誰知道你安的什麼心?不如讓犯法流亡在外的人回來,說不定有戲。”

在這樣的歷史程序下,劉邦帶著幾十個人,從芒碭山回來了。

但是劉邦回到沛縣以後,沛縣縣令反悔了,關閉城門不讓劉邦進城。這個時候怎麼辦?人都回來了,再回芒碭山也不合適,可是縣城進不去,劉邦再次陷入兩難的處境,短時間內必須做出選擇,才能保住性命。

劉邦的決斷是給城裡寫信,告訴沛縣的父老鄉親:“天下苦秦久矣,現在天下大亂諸侯並起,你們要是和縣令一起站隊秦朝,將來免不了破城屠家。如果殺了縣令開啟城門,就是站隊諸侯,以後才能幸福安康。”隨後把信綁在箭頭上射進城裡。

劉邦的這封信,本質上是把自己放在起義諸侯的一邊,再利用“天下苦秦”的輿論鼓動人心,讓沛縣的父老鄉親選邊站。

結果不用多說,劉邦賭贏了,順利進城。

劉邦這種在綠林中生存多年的人,可能遇到的每件事都是希望,而每件事的背後也隱藏著危機,如何引導事情的走向,並且消除隱藏的危機,屬於生存的必修科目。

經過多年的高強度訓練,他對危機有非同尋常的感知力,並且積累了應對危機的無數工具,這就讓大腦形成處理危機的肌肉記憶。

這才是劉邦最強的能力。

二、

如果只有處理危機的能力,哪怕能力再高,劍客最多也只能成為土匪,軍人。

綠林大俠必有精神追求,大政治家必有情懷,事實上任何事業能做到極致,最終的推動力一定是情懷和理想。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裡下過一個定義,總結起來就是四點——不怕犧牲、扶危濟困、說到做到、功成不必在我。那麼按照這個標準,“綠林大學”畢業的劉邦,不僅在肉體上做過俠客,精神上也是真正的大俠。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