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密釋出討隋檄文時,皇帝楊廣的形象隨著檄文的傳播一落千丈。不知道楊廣有沒有讀到李密的檄文,如果讀到過,他一定會對李密說,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楊廣原本想做一個好皇帝,畢生都在努力,想要成為比肩漢武大帝的千古一帝。遺憾的是,在追求成為“千古一帝”的過程中,他被絆倒了,從此再也沒有爬起來。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是一個從小在讚歎聲中長大的孩子,13歲時就被封為晉王。對於這個討人喜歡的兒子,楊堅曾經安排了一次秘密的相面,得出了結論:晉王眉上雙骨隆起,貴不可言。這句話為楊廣一生的富貴埋下了伏筆。
楊廣最終成為皇帝,靠的不僅僅是面相,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更是一個注重細節的人,這一點與他哥哥楊勇有著天壤之別。
有一次他與楊堅一起外出打獵,突然下起了大雨,手下的人忙不迭地給楊廣遞上了雨衣,沒想到卻被楊廣拒絕了。楊廣說道:“士卒皆沾溼,我獨衣此乎!” 楊廣與士兵們一起站在雨中,任瓢潑大雨往頭上澆去,楊廣很快被澆成了落湯雞,不過他的仁者形象也被定格在雨中。楊廣20歲那年遇上了大場面。這一年,他作為主帥率軍平定了陳國。南北分立數百年的局面,在20歲的楊廣手上結束。當然,平陳是在皇帝楊堅的籌劃之下,楊廣只不過是站在父親的肩膀上摘下了瓜熟蒂落的果子。
隨著陳國納入隋朝版圖,原來陳國所屬的地區成為帝國的重中之重,南北分裂數百年,想要南北融合親如一家,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原陳國地區時有叛亂,這讓楊堅頭疼不已,這時楊堅想到了楊廣,這個兒子很能幹,那麼就讓他去江都(今天的揚州)鎮守吧!楊廣鎮守江都很有成效,在他鎮守江都的10年間,原陳國地區非常平穩,百姓安居樂業,迅速融入隋朝的全國版圖之中。在江都初始的幾年,楊廣並沒有當皇帝的野心,那時楊勇的太子之位非常穩固,而楊廣也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任務,至於當皇帝,不是他這個次子想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太子楊勇開始走下坡路,作為儲君,不太注意小節和禮數,漸漸地楊堅和獨孤皇后都對楊勇產生了厭煩,楊廣的機會就此到來。
鎮守江都的楊廣長年駐守江都,每年只去長安朝見一次。在一次朝見中,他敏銳地發現了母親對太子楊勇的厭煩,他知道,雞蛋終於有縫了。楊廣開始行動,以前他是沒有機會,現在機會來了,他不能錯過。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太子楊勇的形象江河日下,晉王楊廣的形象日漸豐滿,圍繞在皇帝、皇后身邊的人都在為楊廣說好話,而潑向太子楊勇的基本都是髒水。尤為重要的是,獨孤皇后堅決站在了楊廣這一邊。
在獨孤皇后以及權臣楊素的幫助下,晉王楊廣如願以償地扳倒了太子楊勇。楊廣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來了,楊堅將他冊立為太子,在冊立儀式上,楊堅對他說:吾以大興,公成帝業!這句話影響了楊廣的一生。要做皇帝,要做青史留名的千古一帝!
四年後,楊堅駕崩,楊廣即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他面前是一片陽光燦爛,他要在這片燦爛中成為千古一帝。
最初的幾年,他很上路,很有千古一帝的模樣。在這幾年裡,他整修長城,開挖運河,招撫西域,平定吐谷渾,在他的手上,隋朝的疆域達到最大。
後世對於楊廣的指責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挖運河,二是徵高句麗。
對於運河,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楊廣開挖運河或許有個人享樂的成分在裡面,但更重要的是透過運河溝通南北,大大促進了南北的融合。可以說隋朝大運河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大運河影響了之後一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國東部的城市群都是因為大運河的開挖而成型,這些城市群包括北京和天津、洛陽和開封、揚州和杭州。隨著大運河的開挖,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傳統的西部向東部轉移,東部隨著歷史的程序逐漸超過西部,一直延續到今天。
徵高句麗不是楊廣的發明,漢武帝時便對朝鮮半島進行了征討,並在那裡設立了漢朝的四個郡。楊廣徵高句麗,是效仿漢武帝。徵高句麗並非窮兵黷武,而是地緣政治的需要。如果坐視高句麗在中國的東北部崛起,必然會對中原政權造成威脅。
三徵高句麗終告失敗,讓楊廣在追求“千古一帝”的道路上重重摔了一跤,隨後在雁門他又遭遇了突厥人的包圍。這次突如其來的包圍沉重打擊了楊廣的自信心。楊廣在雁門被圍時已經47歲了,人到中年,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挫折。
雁門解圍之後,楊廣的“千古一帝”夢破滅了,在他看來,所謂“千古一帝”只是一個夢,可遇而不可求。
一年後,楊廣做出了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三下江都。楊廣把江都當成自己的歸宿,如同一個迷途知返的孩子執著回家一樣,他想坐鎮江都遙控全國,然而他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從隋朝的版圖來看,以長安控制全國易,以江都控制全國難。一個皇帝長期不坐鎮國都,國家的民心還會穩定嗎?大業十三年七月,楊廣的表哥李淵從晉陽起兵,用楊廣授予他的權力造起了楊廣的反。僅僅五個月,李淵的義軍就攻克了長安城,隋朝國都被攻佔,權柄落於李淵之手。
大業十四年三月十一日,楊廣被譁變計程車兵逼到絕境,他的年號“大業”也在這一年終結。登基之初的目標是千古一帝,最後的結局卻是千古罵名,開局的美好,終究難抵結局的殘酷。
於是楊廣沉重地嘆息一聲,對後世的人說道:“其實你不懂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