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堂醫”的由來

[ 歷史故事 ]

我國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多名為“某某堂”,望聞問切的醫生被稱為“坐堂醫”。其來歷與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有關。

張仲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人,他從小就受家庭薰陶,篤實好學。有一次,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侯的故事醫書,廣泛吸收眾多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醫術精湛,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幾位老師。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成為一方名醫,聞名遐邇。

儘管張仲景不喜歡官場,無意仕途,但因為他博學多識,品質優秀,孝順父母,所以被州郡舉薦為孝廉,成為“後備幹部”,拿到了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

建安年間,朝政不安,兵禍綿延,戰亂四起,瘟疫大流行,前後達5次之多,使很多人喪生,一些市鎮變成了空城,橫屍遍野,慘不忍睹。張仲景的家族,原來有200多人,經歷大瘟疫後,死去了三分之二,大多是死於傷寒病。作為父母官和醫生的張仲景目睹大批人員死亡的慘景,內心非常悲痛,他毫無官架,熱心為百姓診治,根據自己的經驗開出了對疫病具有治療作用的方劑“麻杏石甘湯”。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救治了很多染上瘟疫的百姓,遏制住了瘟疫大流行,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在封建時代,等級森嚴,官員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不接觸百姓,怎麼能為他們醫病呢?張仲景就在後堂和寓所裡給患者診斷治病。無論是窮人和富人,他都熱情接待,認真施治,從不拒絕,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由於他醫術高超,細緻周到,當地民眾紛紛慕名前來求醫。為了更方便快捷地為百姓看病,他乾脆將“診所”搬到官衙大堂裡,並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坐堂應診,把脈開方,做到公務、行醫兩不誤。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公佈這個決定。他的這一舉動引起熱烈反響,民眾無不拍手稱讚,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每逢問診日,太守衙門前便聚集一大片前來求醫看病的患者。

張仲景坐堂行醫,接觸了形形色色的患者,遇到了各種疑難雜症。他在為病人醫治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醫術也更為精湛。張仲景認為單純開方行醫,只能醫救身邊有限的人,可是如果把醫療方法總結出來,讓全天下的行醫者都學會,必然會有更多的人受益。於是他潛心研究醫學,寫出被後人奉為“方書之祖”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開創了名醫坐堂的先例,被傳為千古佳話。後來人們就把坐在中藥鋪裡給人看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生”,把中藥店鋪稱為“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