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這樣搞調查研究

[ 歷史故事 ]

鄧小平求真務實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體現在調查研究中,一個鮮明特色就是深入、唯實、聯絡大局、敢於擔當,具體體現就是“問數字”和“愛算賬”。他到各地調查研究,常常直接深入到基層幹部群眾中瞭解情況,透過傾聽群眾的呼聲發現存在問題、糾正工作失誤,基於調研的情況制定和實施重要的決策。

做出慎重和可靠的決策需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參與做決策和最後拍板之前,都要首先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他歷來反對輕率地“拍腦袋”,憑想象做出決策,認為那種走馬觀花、流於表面的調研,是發現不了真正問題的,那樣做不是一種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認真負責的態度。

1961年7月1 4日,為進一步討論《國營工業管理等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在這次調查中,鄧小平對職工的生活關心得最多,也說得最多、問得最細。在哈爾濱時,他問油田負責同志:“職工生活如何?一個月吃多少錢?”這位同志回答:“按過去一個月十三四元就夠了,最近來了一批進口麵粉,每斤三角二分,這樣花錢就多了,低工資工人手頭很緊。”鄧小平當即對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李劍白說:“進口麵粉也不能抬高物價,按國內的價格調撥。”李劍白表示馬上解決這個問題,多交的款退回。接著鄧小平又問:“職工冬裝解決了沒有?食堂辦得如何?”聽了彙報以後,他指示:“食堂要好好管理,不宜過大。”到了油田,看到工人們正在搞乾打壘房子,他一一詢問:“去年蓋了多少平方米?今年能蓋多少?每平方米多少錢?”當他聽到每平方米十二三元錢時表示,這樣就可以多搞。

調查研究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做出決策需要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如何進行調研,還是一個立場、方法和作風的問題。領導同志下基層調查和聽取彙報時,經常會接觸一些與實際情況不太相符的情況。因此,如何瞭解到真實情況,極為重要。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極為反對弄虛作假和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調研。

1961年,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4月,鄧小平和彭真到北京郊區順義搞調查研究。透過調查研究,鄧小平認為,農業減產的原因是政策問題,人民公社的一些政策,影響了群眾生產積極性。他充分肯定了當時尚有爭議的“三包”(包工、包產、包成本)、“一獎懲”(超額有獎,減產受罰)、“四固定”(土地、勞力、耕畜、農具固定到生產隊使用)的責任制,指出“一定要實行定額包工,多勞多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當他了解到不少農民不想吃食堂時,他說:“吃食堂是社會主義,不吃食堂也是社會主義。要根據群眾的意願,決定食堂的去留。”

5月10日,鄧小平和彭真致信毛澤東,信中說,要進一步全面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供給制、糧食徵購和餘糧分配、三包一獎、評工記分、食堂、所有制等問題的措施,還需要加以改進,有些政策要加以端正。報告中明確提出,三七開供給制辦法,帶有平均主義性質,害處很多,幹部和群眾普遍主張取消。3天后,毛澤東將此信批示發給各中央局和各省、市、區黨委供參考。

調查研究要做到著眼全域性。鄧小平在調查研究中“愛算賬”,不是就數字論數字,而是將數字作為從政治大局和長遠目標來考慮問題的依據。看起來他是在算細賬,實際上是從具體的數字來看全域性、算大賬。算賬裡面有戰略,數字裡面有政治。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實現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在198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宏偉目標。“翻兩番”究竟靠不靠得住?“翻兩番”的目標實現後,社會又將是什麼樣子?帶著這樣的思考,1983年2月,鄧小平離開北京,踏上南下的列車,到經濟發展較快的蘇浙滬地區調研,以獲取第一手資料。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