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遭遇
對中日雙方海軍來說,大東溝海戰都是一場不期而遇的“遭遇戰”。甲午戰爭從一開始就有陸、海兩個戰場。由於清軍在朝鮮半島陸戰不利,不得不從海路調兵增援前線。1894年9月16日清晨,4000銘軍(主帥劉銘傳)及裝備分乘5艘運兵船,從大連灣出發,午後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直至午夜才卸船完畢。北洋海軍主力在提督丁汝昌率領下,進行了全程護航。至17日上午,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艦隊起錨返航,準備接下來的護航任務。
那麼,日本海軍是不是有備而來呢?儘管其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的確授意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事或至此,唯為國奮進一死而已”,決意與北洋海軍決戰,但日方也未料到只是一次護航任務,北洋海軍主力竟傾巢出動。日本海軍當時編成聯合艦隊本隊、第一遊擊隊、第二游擊隊(泊於仁川)、第三游擊隊(在大同江)等隊,然而,伊東佑亨只率領不到半數的艦隻(本隊與第一遊擊隊)出發。實際上,聯合艦隊此行的目的只是為了尋找、襲擊中國軍艦和運兵船,上演第二次“豐島海戰”而已。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蒸汽鐵甲艦隊之間的海戰,在對陣雙方皆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爆發了。
從參戰軍艦的對比看,雙方可謂旗鼓相當。北洋海軍以當時亞洲首屈一指的鐵甲艦“定遠”“鎮遠”居中,“來遠”“致遠”“濟遠”“廣甲”為左翼,“經遠”“靖遠”“超勇”“揚威”為右翼。後來,在大東溝口外擔任警戒的“平遠”和“廣丙”兩艦及魚雷艇也趕來參戰,主力(鐵甲艦與巡洋艦)共有12艘。反觀日本聯合艦隊,其航速最快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號巡洋艦(編為第一遊擊隊)擔任先鋒。旗艦“松島”及“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西京丸”“赤城”為本隊,隨後跟進。日軍參戰艦艇數量,恰好也是12艘。以排水量計,相比北洋艦隊(大約3.4萬噸),聯合艦隊(大約4萬噸)佔優勢。但是,其中也有“水貨”。炮艦“赤城”排水量不過600多噸,在雙方主力戰艦裡墊底。“西京丸”的排水量雖高達4100噸(超過“定遠”“鎮遠”之外的北洋海軍軍艦),卻是商船臨時改裝的“代用巡洋艦”,作為樺山資紀的座艦,艦上只裝了3門炮。刨去“赤城”與“西京丸”,聯合艦隊與北洋艦隊參戰軍艦(不計魚雷艇)相差無幾。
可是,經過5個小時的鏖戰,雙方都沒做好充分準備的黃海海戰的結局卻是“一邊倒”。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4艦沉沒,“廣甲”觸礁後被毀;日本聯合艦隊僅有“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遭重創,未沉一艦。兩相對照,顯然北洋艦隊的損失慘重得多。換言之,北洋海軍在這場海戰中失敗了。
器之不利
黃海海戰如此結局,原因何在?過去有人以所謂“軍艦主炮晾曬衣物”的傳聞,斷言北洋海軍水兵素質低劣。這並非事實。當時,在北洋海軍服務的洋員曾表示,戰前北洋海軍水兵鬥志旺盛,“渴欲與敵決一快戰,以雪廣乙、高升之恥”。而在黃海海戰實戰中,北洋海軍官兵表現出來的戰鬥素養也是高於對手的。比如,北洋艦隊“定遠”的4門305毫米主炮,在黃海海戰中共發射120發炮彈,平均每門炮發射30發。而聯合艦隊的“浪速”的2門260毫米主炮共發射33發炮彈,平均每門僅16發。這還是在“定遠”的老式架退炮的裝填及發射過程比敵艦的260毫米炮費時費力得多的情況下的結果。此外,“鎮遠”上的2門150毫米克虜伯炮發射炮彈148發。而“浪速”雖在海戰中發射了151發相同型號的炮彈,但它裝備了多達6門克虜伯炮。可見,北洋艦隊水手們平時的訓練程度及戰時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都不應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