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籍看舌尖上的宋朝

[ 歷史故事 ]

宋朝史上的黃金時期,尤其在北宋的鼎盛時期,百姓安定,呈現出政通人和、四海靜寧的局面。宋人留戀舌尖風味,讓我們跟著《東京夢華錄》等古籍,穿越到大宋王朝,看看宋人都有什麼美食。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市面上有一種名曰“孛婁”的風味小吃,這便是中國最早的膨化食品——爆米花。每年的春節、元宵節(上元節)期間,全國各地都傳出“嘭嘭”的爆炸聲,這是在“炒糯谷”,即崩爆米花。宋人為何將爆米花稱為“孛婁”呢?“孛婁”是個象聲詞,即崩爆米花時發出的巨大聲響。宋朝的京城——東京開封,把打雷的聲音稱作“孛轆”,而崩爆米花時發出的聲音恰似“孛轆”,於是時人乾脆將爆米花稱為“孛婁”。“孛婁”雖為尋常食物,但名聲很大,居然有一首讚美“孛婁”的詩——《爆孛婁詩》:“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佔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原來,在宋朝,爆米花不光能入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占卜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老人占卜壽命,女人占卜終身,男人占卜財運,孩子占卜健康。占卜結束後,“孛婁”便填入腹中。

我們現在常吃的豆芽菜,據說也是宋人發明的。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記載:“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秕置盆內,鋪沙植豆,用板壓。及長,則覆以桶,曉則曬之……越三日出之,洗焯,以油、鹽、苦酒、香料,可為茹,卷以麻餅尤佳。色淺黃,名‘鵝黃豆生’。”這段文字不僅寫出了豆芽菜的整個生產過程,還寫出了烹調方法及吃法。現今,北方一些地區依然有以春餅卷豆芽菜的習俗,謂之“吃春”“卷春”“咬春”。《東京夢華錄》中對豆芽菜的記載也較為詳細:“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籃彩縷束之,謂之‘種生’。”宋人所著《圖經本草》中還記載了生綠豆芽的過程。查閱典籍得知,宋人已會生產五種豆芽菜——黃豆芽、綠豆芽、豌豆芽、蠶豆芽、赤豆芽。

據說火鍋是宋人發明的。宋人給火鍋起了一個很美麗的名字——“撥霞供”。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和朋友吃火鍋涮兔肉的情景。某日,林洪去武夷山拜訪隱士。天降大雪,一隻兔子從山岩上滑了下來,讓林洪逮到了,於是,他就和隱士涮起了兔肉片:在桌上放個炭火爐,上面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燒沸了,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然後蘸著調料吃。那頓飯特別美味,林洪回到家後又吃了幾次,感覺不錯,於是就給這種吃法取了一個極好聽的名字——“撥霞供”。這個名字來自那晚涮兔肉片的場景:“浪湧晴江雪,風翻照晚霞。”

宋代大詩人蘇軾發明的“東坡肉”,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蘇東坡對吃很有研究,給後世留下許多美食: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羹、東坡芽膾、東坡酥、東坡玉糝……當然,最有名氣的還是東坡肉。據說蘇東坡貶官黃州後,發現當地豬肉很便宜,於是自己下廚,多方“研製”,終於發明了享譽後世的“東坡肉”。東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因此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酥香味美,令人食慾大開。有詩曰:“原來肉制貴微火,火到東坡膩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見,啖時舉箸爛方知。”

透過《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盛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宋代古籍可知,宋人口福多多:麵食有環餅、油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炊羊胡餅、天花餅、烙餅、饅頭、素餅(麵條)、焦鹼水錐(炸元宵)、浮糰子(湯圓)、餃子;肉食有連骨熟肉、爆肉、肉脯和乾肉;羹湯有縷肉羹、肚羹、玉糝羹和各種各樣的“汁水”等。繁華的宋朝,真是“吃貨”的天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