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業十二年(616年)年底的一天,朔州舞陽村,雪花飄飄。酒店裡,杜如晦、郝孝德吃著麥餅,喝著火酒,耳邊不時傳來叮叮咚咚的敲錘聲響。怎麼回事?轉過彎頭,只見大樹下有一個鐵作坊,三四個人在那裡熱烘烘地打鐵。樹底下坐一大漢,“身長九尺,膀闊二停,滿面鬍鬚,面如鐵色,目若朗星,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正給人寫帖子。帖子?其實就一借據。原來有一書生,家裡窮苦,急需用錢,跑到官倉借,管理員說,要借可以,只需找尉遲先生寫張帖子就行。聽完書生的來意,這位姓尉遲的大漢很納悶。一番爭論後,大漢還是幫他寫了,反正錢不是他出。
杜如晦看完整個過程,向人打聽大漢的訊息。有人告訴他:此人“姓尉遲名恭,字敬德,馬邑人氏,有二三千斤臂力,能使一根渾鐵單鞭,也讀過詩書……”若干年後,大漢因輔佐李世民有功,獲賞一座倉庫。查來查去,總覺得數目不對,怎麼少了一筆錢呢?正要處罰守庫人,突然發現房樑上有一帖,看過後震驚了:竟然是自己的筆跡!
這便是《隋唐演義》中尉遲恭的出場。1000多年來,尉遲恭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中,也在老百姓裡。每逢春節,千家萬戶會在大門上貼門神,尉遲將軍就是門神之一。但是,真實的尉遲恭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
不管哪個時代,看正史的人往往是少數。人們熟識的,更多是小說戲劇中的尉遲恭。
問題來了,唐代的尉遲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首先從他的名字說起。二十世紀年代初,考古人員對昭陵尉遲敬德墓進行了發掘。
進入墓葬後,發現裡面空空如也,隨葬品早就被盜墓賊劫掠一空。萬幸的是,墓誌銘相對完好地儲存了下來。
通讀全文,有一句令人詫異:“公諱融,字敬德,河南洛陽人也。”根據墓誌的意思,尉遲恭這個名字是不對的,他應該叫尉遲融,字敬德。
按理說,墓誌銘應該不會出錯,像尉遲敬德這樣的高階幹部,其墓誌銘的撰寫不僅是尉遲家的事,也是朝廷要過問的大事,不可能連死者名字這種最基本的資訊都會出錯。
在唐代的古籍中,如果要提這位歷史人物,一般都說尉遲敬德,或者尉遲公,確實沒有哪部書提到他的名,說他叫尉遲恭,或者尉遲融。
但在宋及宋以後的文獻中,尉遲恭用得比較普遍。宋太祖乾德年間有一個詔書,裡面用的就是尉遲恭。
這樣說來,尉遲融才是尉遲恭的本名?後人都用錯了?事情沒這麼簡單。
在昭陵的墓葬中,除墓誌銘可以披露死者的資訊,墓碑也可以呀。
宋太宗在位時,曾讓人編撰過一部叫《文苑英華》的書籍,裡面收錄了許敬宗撰寫的《尉遲敬德碑文》。碑文說:“公諱恭,字敬德,河南洛陽人也。”
對死者的姓名,墓碑和墓誌竟然矛盾了,這樣的情況確實不多見。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墓誌銘上,公諱融這幾個字明顯有修改過的痕跡。誰修改的?之前寫的是什麼?中間發生了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
沒人知道。所以到底是尉遲融對呢,還是尉遲恭對呢?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保險點的話,就叫尉遲敬德吧。
這也有爭議?墓碑、墓誌提供的籍貫資訊不都一樣嗎?河南洛陽人呀。這兩個確實一樣,但跟兩唐書的記載不一樣了。新舊唐書眾口一詞,都說尉遲敬德是朔州善陽人。這又是哪個對呢?
據考證,應該都對。尉遲不是漢人的姓,明顯帶有少數民族的烙印。當年尉遲家的先人跟隨北魏孝文帝南遷到洛陽,變成了河南洛陽人。
雖然遷到了中原,但沒一直待在那裡,朔州善陽,就是尉遲敬德自小成長的地方。
每次說到尉遲敬德的早年,人們腦海中立即浮現出一個面板黝黑的鐵匠形象,比如本文開頭,《隋唐演義》說他:“祖上原是個鐵作坊。”尉遲敬德祖上真是開鐵作坊的嗎?
不然。墓誌記載,尉遲敬德出生於官宦人家。曾祖父尉遲本真,後魏西中郎將、冠軍將軍、漁陽懋公,追贈幽州刺史;祖父尉遲孟都,北齊左兵郎中,金紫光祿大夫,北周濟州刺史;等到父親尉遲伽這一代,混得就比較一般了,隋朝時擔任儀同、衛王記室,官職不高,五六品的樣子。
更為關鍵的是,尉遲伽“中年早謝”,壽命不長,家道就此中落了。尉遲家社會地位降低,尉遲敬德靠打鐵謀生並非沒有可能。
尉遲家祖上有當武將的,尉遲敬德從小就對軍事感興趣。12歲時,就喜歡在野外用簡陋的物品排兵佈陣,模擬戰爭場面。三國時期的鄧艾也是這樣。
尉遲敬德不僅表現出軍事素養,還鍛煉出高超的武藝。毫無疑問,這是他的看家本領,核心競爭力,沒有拿手絕活,絕不可能揚名立萬。
大業末年,“從軍於高陽,討捕群賊,以勇武稱”。武德年間,攻打洛陽時,跟隨李世民在榆窠打獵。王世充帶領步騎數萬前來挑戰,對方驍將單雄信,更是一馬當先,直取李世民。危急關頭,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保護李世民殺出重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