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通常把國家元首的專機命名為“空軍一號”。嚴格來說,“空軍一號”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稱號。那麼,毛澤東乘坐的中國“空軍一號”是什麼樣子呢?
在人們的印象中,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遠行或到各地視察,甚至到蘇聯訪問都是乘坐火車專列,似乎從不乘坐飛機。其實,毛澤東不但多次乘坐空軍專機,而且在他的專機上還演繹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1956年5月,毛澤東要去廣州,這次遠行他決定乘飛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第一次坐飛機。空軍司令員劉亞樓領受任務後,深感責任重大,必須全力以赴保證專機安全。起初,劉亞樓建議讓毛澤東乘坐蘇聯顧問團的飛機,但毛澤東不同意,堅持要坐空軍的飛機。
在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毛澤東的真實用意。事後,毛澤東才說出了其中緣由:“我們有自己的飛行員,為什麼要坐外國人的飛機?外國人的飛機我不坐,我一定要坐中國人自己駕駛的飛機。”原來,毛澤東是在以自己的行動來支援年輕的中國空軍。
領受任務後,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親自部署這次專機任務。在專機選用上,他頗費了一番心思。當時空軍只有裡-2和伊爾-14兩種型號的運輸機。伊爾-14是從蘇聯引進的新型飛機,效能優於裡-2,而且速度比裡-2每小時快120公里,但因裝備部隊時間較短,飛行員對其效能還未完全摸透,為了確保專機安全,決定放棄選用伊爾-14飛機方案。最後選擇了當時狀態最好的兩架蘇制裡-2飛機作為毛澤東首次乘坐的主機和副機。
在機組選配上,選擇最優秀的駕駛員,最後確定由胡萍擔任這次重要專機任務的主機機長。
作為毛澤東首次乘坐的專機,機上裝置遠沒有想象的那樣豪華和完備,一些保障設施還都是臨時加裝的。為了便於毛澤東休息,在專機上臨時加裝了軟床墊。臨行前,負責毛澤東警衛工作的汪東興專程到機場檢查專機的準備情況,毛澤東喜歡睡硬床,汪東興要求把飛機上臨時加裝的軟墊換成棕墊。後來,又因為棕墊太大裝不上飛機,機場的修理廠連夜加工木板,為毛澤東佈置好了硬床。
1956年5月3日,是專機啟程的時間。按專機保障程式,正式飛行前必須要對專機進行空中試飛。一大早,空軍副參謀長何廷一便主持空中試飛,檢查飛機發動機及機上其他裝置,確認一切良好後,專機在停機坪待命。
5月3日7點30分,毛澤東一行來到專機前,機長鬍萍代表機組向毛澤東敬禮報告:“飛機已經準備好,請毛主席上飛機。”毛澤東和機組成員一一握手,並詢問了每個人的名字和年齡,說:“你們都很年輕啊!”接著,劉亞樓向毛澤東報告飛機、航線及天氣情況,然後和公安部部長羅瑞卿陪同毛澤東登機。
為了確保專機安全,這一天全國淨空,國內所有飛機一律停飛,沿途的氣象站、導航站都全力保障專機飛行。按計劃副機先升空前行,主機隨後。主機在武漢南湖機場中轉加油後再起飛,不久就進入山區上空。江南的5月正處於氣象學上的“華南準靜止鋒”,過了湖南長沙,飛機基本上是在雲中飛行。由於受氣流的影響,飛機顛簸得很厲害,這種老式飛機沒有增壓裝置,所以無法爬升到雲上飛行。大家擔心毛澤東的身體能否承受得了,可是他除工作以外還與大家談笑風生。
到達廣州白雲機場上空時,雲層更低,雲底高只有120米,水平能見度僅5公里,飛行員根本就看不見跑道。儘管遭遇複雜氣象,但兩個機組臨危不亂,精準操作。飛在前面的副機機長時念堂憑著高超的技術,穿雲下降,一次成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