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學,為全國最高學府,我們不妨稱之為宋代的“大學”。不過宋朝太學僅僅是國子監直轄的幾所國立學校之一。太學之外,國子監還轄有多所學校:國子學、四門學、小學、辟雍。
值得我們特別留意的,是北宋國子監下轄的幾個專科學校。我記得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袁偉時教授曾說過:“與西方文化等學科排斥在教育成為主要上升渠道,導致知識階層視野狹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但你只要略瞭解宋代的專科教育,便會知道袁教授所言過於偏頗,不合史實。
來看看宋朝的國子監設立了哪些專科學校——
1、律學,相當於法學院。北宋立國之初便置律學博士,傳授法律。至熙寧六年(1073),於國子監下設律學,分“斷案”、“律令”兩個專業,斷案專業主修刑名之學與案例試斷;律令專業主修法理大義。律學所需的古今刑書,可向朝廷申請配備;朝廷頒佈的法令,也需要關送律學。每月,律學會舉行三次私試、一次公試。成績優秀的律學生畢業後可赴吏部授官。兼修律學的太學生,在律學公試中獲得第一等的成績,可計入學分,相當於在太學私試中得第二等。
2、算學,相當於數學與天文學院,崇寧興學期間設立,“生員以二百一十人為額,許命官及庶人為之” ,入讀的學生以天文、曆法、算術、三式法(卜筮之法)為必修課,再選修一門文化課,如《論語》《孟子》,其“公私試、三舍法略如太學” ,上舍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授官。
3、書學,相當於文字學與書法學院,學生練習篆、隸、草三種字型,主修《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五書,兼通《論語》《孟子》之義。公私試、三舍法同算學,只是畢業生所授官職“差降一等”。
4、畫學,相當於美術學院,學生主要訓練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題材的繪畫,並學習《說文》《爾雅》《方言》《釋名》,士子出身的學生要求兼修兩門文化課,雜流出身的人要求兼修一門文化課。考試主要為“試畫”,“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並委託太學“試經義”。優秀畢業生授官待遇如書學。
5、武學,相當於軍事與武術學校,學生主修武藝、兵法,考試時,先試軍機策論,再試騎射之術。武學生畢業後可獲授巡檢、監押等職務。
6、醫學,相當於醫學院,初隸屬於太常寺,崇寧興學期間,考慮到“所有醫工未有獎進之法,蓋其流品不高,士人所恥,故無高識清流習尚其事。今欲別置醫學,教養上醫”,遂另建醫學院,改隸國子監。
北宋醫學分“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方脈科有點接近今人所說的內科,其學生主修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等專業課,兼習王氏《脈經》、張仲景《傷寒論》;針科類似於今天的針炙科加五官科,其學生主修大針炙、口齒、咽喉、眼耳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龍本論》;瘍科接近今天的外科,其學生通習瘡腫、傷折、金瘡等專業課,兼習《針炙經》《千金翼方》。
除了專業課,還有公共課,方脈科、針科、瘍科三個專業的學生都需要學習《黃帝素問》《難經》《巢氏病源》《補本草》《千金方》。此外還有實習課:太醫局在“近城置藥園種藥,其醫學生員,亦當詣園辨識諸藥”。
醫學亦仿太學三舍法,“立上舍四十人,內舍六十人,外舍二百人”。外舍生升內捨生主要看私試與公試的成績。內捨生升上捨生,以及上舍生能不能畢業,則不但看考試成績,還要看“醫治比校”,即行醫實習的積分。
“醫治比校”是這麼設計的:給醫學內捨生、上舍生每人發一本“印歷”,定期派往太學、武學、律學、算學、藝學(即書學與畫學)實習行醫,醫治患病的學生。診治的時候,必須在“印歷”上“書其所診疾狀”,送回醫學院蓋章。然後按疾病的療程,如實登記治療結果:“愈或失”,並報醫學院核實蓋章。年中進行“比校”,合格的成績分為三等:100% 的治癒率為上等,給10 個學分;90% 的治癒率為中等,給9 個學分;80% 的治癒率為下,給8 個學分。
在“醫治比校”中獲得10 個學分的醫學內捨生,可以申請試上舍,只要在考試中得到“平”的成績,便能升舍;如果是上舍生獲得10 個學分,則可畢業授官,“聽保明推恩”,一般是“選充尚藥局醫師”,或者安排為國子監及諸州府醫學的教授;得到8 個或9 個學分的學生,則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才可以升補或畢業;只得到7 個學分的學生,降舍,即從上舍降至內舍,或從內舍降至外舍;5 個學分以下的學生,“屏出學”,即勒令退學。
說到這裡,想起了一句宋詩:“太學諸齋揀秀才,出門何處是金臺?”詩中的秀才,非指一般的讀書與科技成就都足稱鼎盛 ,與其發達的教育制度是分不開的。
最後,順便一說:唐宋時期的國子監是一個教育行政機構,下轄多所學校,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元明清時期的國子監只是一所國立學校,與從前的國子學相類。因此,雖然自唐至清均設有國子監祭酒一職,但唐宋時期的國子監祭酒是教育部長,元明清時期的國子監祭酒只是一所國立學校的校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