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前,圖書的複製全靠人工抄寫,這就是歷史的蘭臺就是官方的圖書編纂機構。對於一些經典書籍,官方還會將其內容刻在石碑上,供大家抄寫和勘校抄本的謬誤。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漢朝的熹平石經,官方將《論語》等七部經典刻在了四十六塊石碑上,可視為最早的正版教科書。
唐朝的畢昇不是已經發明瞭活字印刷術嗎,為什麼後來流行的仍然是刻本圖書呢?這其實是大家一直以來的一個誤區,活字印刷術在古代的實際作用一直被誇大了。活字印刷的印書質量遠不如刻版,且漢字太多,挑字排版很麻煩,在古代使用極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版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一共收錄了古代圖書一萬一千多部,其中屬於活字印本的只有一百五十餘部。
古代的刻版圖書分為三種——官刻、私刻、坊刻。所謂官刻,是指官方刻版印刷的圖書。私刻就是私人出錢刻版印刷的圖書,這種書多是學生出資為老師刻版印刷,或是子孫為長輩刻版印刷。對古代圖書行業影響最大的,當數坊刻圖書。
所謂坊,即書坊,是專門編輯、刻版、印刷、售賣書籍的商業部門,類似於今天的民營圖書公司。本書的出版策劃公司讀客文化。有學者粗略估算過,明朝共有四百多家書坊,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南京、蘇州、杭州為多。
書坊採取的是完全的市場化運營,多是前店後廠,前面賣書,後面刻版印刷。什麼書好賣,書坊就刻什麼書,市場針對性很強。什麼書最好賣呢?檢視當下的圖書暢銷榜,排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小說。古代的情況也如此,小說最好賣。清人金纓在《格言聯璧》中說:“賣古書不如賣時文,印時文不如印小說。”比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明朝也是印了一版又一版。可惜古代沒有版權意識,作者一毛錢的版稅都拿不到。
儘管沒有版稅收入,但古代的作家可以透過“約稿”賺錢。明朝後期,很多文人兼職做暢銷書作家。比如參加應天府鄉試失利的淩濛初,為了賺錢,就應了書坊的“約稿”,編纂了針對通俗市場的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結果大賣。幾年後,他又寫了續集,稱為《二刻拍案驚奇》。所謂“二刻”是指第二次刻版,即為續集之意。再比如明朝小說家許仲琳,沒錢給女兒置辦嫁妝,就潛心數月寫了一部長篇玄幻小說,給女兒當嫁妝。女婿把書稿拿給書商看,書商大喜,認為此書必定會大賣,遂重金購得。這部書就是《封神演義》。
古代書坊也深受盜版困擾,好不容易出版了一本暢銷書,市場上很快就會出現盜版翻印。宋人因此有了版權意識,刊印圖書時會在書中加一頁“牌記”,即版權宣告。比如《東都事略》的牌記就寫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這與現在圖書版權頁上寫著的“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是一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