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奮不顧身遞奏摺

[ 歷史故事 ]

林則徐就任江蘇巡撫時,水患暴虐,災荒不斷,致使當地百姓十分艱難。為此,林則徐一邊向朝廷上奏緩徵災區錢糧的摺子,一邊組織官員籌措錢糧,施捨粥飯,並鼓勵難民回鄉躬耕,自助自救。林則徐的這些舉措,大大緩解了災民疾苦,深受百姓愛戴。

道光十三年(1833年)九、十月間,蘇州、松江這兩個地區的晚稻在開花時遇上冷雨寒風,導致結實艱難,還有不少禾稻因雨大被淹,稈秧倒伏,顆粒無收。民以食為天,荒年的悽慘景象日甚一日,令人憂心忡忡,而繳納錢漕又成為當時最嚴峻的問題。

清朝的口氣十分嚴厲:“近來江蘇等省幾乎沒有一年不緩賦稅、不需賑災,國家經費有常,怎麼可以這樣反覆展緩、破壞典律,一年一年地相沿成例呢?”道光帝還責備道:“該督撫等不肯為國任怨,不以國計為急,是國家徒有加惠之,而百姓無取惠之實,無非不肖下吏私充囊橐,大吏只知博取聲譽。”意思是直接責備陶澍和林則徐兩人不顧社稷,只知沽名釣譽。

一言九鼎的皇帝,突然下了如此嚴厲的聖旨,連陶總督也變得猶疑和擔憂起來。可林則徐性子剛烈,認準的事定要堅持到底。面對百姓民不聊生的慘狀,他心急如焚,認為賦稅非緩徵不可。於是,林則徐決定單銜上奏。他對陶澍承諾道:如果受處分,責任由他一人承擔!就這樣,他連夜謄寫了一份長達三千言的《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詳細訴說了蘇州各屬秋後受災的實情和請求緩徵錢糧的緣由,然後奮不顧身地差人遞給皇帝。令人欣慰的是,道光帝見到呈報後非但沒有責備,還當即批准了林則徐奏摺中的所有請求。地方百姓得知此事,無不感動涕淚。

冒犯龍顏、對抗聖旨,輕則丟烏紗帽,重則掉腦袋,甚至誅連九族,後果相當嚴重。林則徐對此律例早就銘記於心,但為了幫助地方百姓解貧脫困,身為巡撫的他以“險而為之”的執拗態勢,奮不顧身地去給當今皇帝遞送奏摺。林則徐的此種做法,不僅體現了他“初心為民”的救世思想,還彰顯了一代清官誓死效國、勇於擔責的豪邁氣概,堪稱世間立德樹人的楷模。

補充糾錯
上一篇: 待之如初
下一篇: 夸人是個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