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最被人稱頌的功德,是在杭州做知府時創下的。當時的范仲淹已經年過六十,本應安享晚年,然而,他依舊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當時,范仲淹非常清楚教育,以使“子弟知讀書之美”;義宅,就是購買宅邸供那些住不起房子的範氏族人借居;而義田,則是范仲淹拿出全部積蓄,在家鄉吳縣買下上好的良田千畝,以其收益來保證族人天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每天的飯,一人供給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一匹細絹。對於范仲淹這種善意的做法,一些看不慣的人在私下開始說風涼話:“不就是當個小小的知府,用得著這樣大張旗鼓地做事嗎?一定是做給上面的人看的。”面對譏諷,范仲淹並沒有計較,他只是想:坦誠做人做事,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離世前,還特意囑咐幾個兒子,一定要將“三義”之事發揚光大,繼續為百姓做實事做善事。
范仲淹一生清廉儉樸,用《義田記》中的話說,就是“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范仲淹一直對家人嚴格要求,甚至到了嚴苛的地步,可是對外人,他卻一以貫之樂善好施,這既可理解為范仲淹藉此行為以達到正心修身、積德行善的境界,也可以看成他一生為人處世的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