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曾經有個獨攬朝政、權傾一時的人物也要讓他三分,朝中有不少政敵均被他一一剪除。
桓溫其人在歷史上頗有爭議,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他的雄才大略。桓溫曾力排眾議征討西蜀,最終大功告成;後來又三次北伐,戰功顯赫,儘管最後一次鎩羽而歸。桓溫將失敗歸罪於豫州刺史袁真,指責袁真未能打通水道致使軍糧耗盡,但其實他自己也難辭其咎。
作為軍中統帥,桓溫行事有時獨斷專行,且喜怒無常。在北伐途中,桓溫曾登上船樓遠眺中原而大發慨嘆,其帳下記室參軍袁虎草率地搭了句話,引起桓溫反感。桓溫便打了個比方說:諸位都聽說過劉表吧?他有一頭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是平常牛的十倍,可是負載重物走遠路,竟不如瘦弱的母牛。曹操攻進荊州後,就把它殺了犒勞士兵,莫不稱快。桓溫說這些,自然是以大牛暗喻袁虎。在場的眾人聽了個個驚駭,袁虎也臉色驟變。當然,桓溫也許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說說而已,並不會真的因此而加罪於袁虎,別說殺頭,連革職都不至於。因為袁虎才學出眾,平時深受桓溫賞識,何況他本性剛直,人品沒問題。
不過,同樣看來是些小事,桓溫卻毫不留情地黜免了手下的一些將官。一次是在他率軍西伐蜀漢時,行軍至三峽,有人捉到一隻小猴,母猴見了,沿江岸哀號,一直跟著戰船走了百餘里不肯離去。後來母猴伺機跳上船來,卻隨即氣絕。有人好奇地將母猴剖腹察看,發現它的腸子一寸一寸地斷裂了。桓溫聽說此事後大怒,下令削去捉猴之人的官職。
還有一次,桓溫宴請手下將官,席上有一道菜叫烝薤。薤又稱作野蒜、藠頭,其生於地下的鱗莖辛香嫩糯。烝薤便是米薤同蒸,再以油豉調拌。米薤蒸熟後凝結成塊,很黏。有個參軍用筷子去夾烝薤,一時夾不開,同桌的人誰也沒有伸手幫他一下,那個參軍就一直徒勞無功地夾著烝薤,神情尷尬,動作狼狽,引起滿座鬨笑。桓溫目睹此事,當即將那些看人笑話的同桌盡皆罷免。桓溫的理由是:“同吃一個盤子裡的飯菜尚且不肯互相幫助,更何況處於危難之際呢?”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看,桓溫不愧為一名治軍有方的統帥。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但冷漠自私之輩卻不可在軍中委以重任。一支軍隊若要所向無敵,必以仁義為先;不仁不義,則外不能得民心,內不能聚軍心,必將不戰自敗。擄去小猴,致使母猴追隨百餘里而傷心斷腸,毫無悲憫之心,是為不仁;身為將官,彼此應精誠團結,而同僚陷於困境竟坐視不管,是為不義。
有人認為桓溫未免小題大做,卻不知有些不良習氣一旦滋生蔓延,足以敗壞風紀,致使百萬雄師潰不成軍。桓溫黜免的不是人,是濁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