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毛澤東拒絕“劃江而治”

[ 歷史故事 ]

1948年底,國共大決戰勝負已分,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已飲馬長江北岸,蔣介石政權精銳喪盡……此時,毛澤東需要面對的是“宜將剩勇追窮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國,還是“沽名學霸王”,滿足於“南北朝”?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5年2月8日,在美、蘇、英三國首腦第五次會議之前,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與斯大林進行了私下會晤。

這次會晤共涉及3個方面內容,一是關於東北亞的利益分割,總的結論是朝鮮託管,蒙古維持現狀,蘇聯獲得中國大連旅順和中東鐵路的優越權益。二是印度支那實行託管,但實際上是被納入了美國的勢力範圍。三是日本將所侵佔中國領土,包括東北、臺灣、澎湖群島等交還給中國。這實際上是將遠東利益一分為二。

2月10日,雅爾塔第七次全體會議舉行。翌日,正式簽署了《蘇美英三國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簡稱《雅爾塔協定》)。該協定內容不長,但對遠東政治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的英國外交部對這個協定事先並不知道。他們得到的訊息只是美、蘇正在就遠東問題進行會談。羅斯福和斯大林對丘吉爾所採取的手段是先斬後奏。2月11日,丘吉爾被邀請在自己事先並不知道內容的協定上籤了字。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在中國抗戰勝利後,在力促國共和談的表面背後,隱藏著企圖南北肢解中國、使中國政治破碎化的目的。所以,當斯大林聽到羅斯福說美國“正在進行各種努力以使北方的共產黨人同國民黨實現聯合”時,立即表示“這很好”。由此美蘇走向合作——美國透過約束中國國民黨,蘇聯透過約束中國共產黨,實現中國不統不合的局面。

1945年6月30日,宋子文到達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雙方經4次會談,在斯大林強硬態度下,宋子文得到蔣介石授權,同意外蒙獨立,但“交換條件”是:保持東北三省領土、主權及行政之完整,蘇聯今後不再支援中共,不再支援新疆“匪亂”。斯大林對此表示同意,同時作出承諾,只承認國民黨中央政府。中蘇雙方於8月14日達成並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5年8月,蘇聯與蔣介石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中國共產黨真正碰到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艱難形勢。此時的中國,在蘇美的合謀和蔣介石的出賣下只剩下一個“主權”空殼,在事實上已遭到美國和蘇聯的分割。1956年9月24日,毛澤東在同參加中共八大的南共聯盟代表團談話時回憶說:“日本投降以後,斯大林和羅斯福、丘吉爾開會,決定把中國全部都給美國和蔣介石。當時從物質上和道義上,尤其是道義上,斯大林都沒有支援我們共產黨,而是支援蔣介石的。這個決定是在雅爾塔會議上作出的。”

美國和蘇聯利用蔣介石分裂中國的圖謀遭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的中國人民的實質性的抵制。與此同時,美國限制蔣介石全面“剿共”政策,而另一方面斯大林則勸中共走法共道路,放下武器,成為議會黨派。

1945年12月20日,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以總統特使身份來華“調停”中國內戰。馬歇爾的到來讓斯大林驚喜不已。斯大林相信,目前在美國政客中只有馬歇爾能與他在這方面形成戰略默契。

1946年春天,中共佔領長春後卻在四平守衛戰中失利,不得不放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四平。這就大大動搖了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信心,並加劇了其對蔣介石倒向蘇聯的期盼。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