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出兵海參崴始末

[ 歷史故事 ]

抵達海參崴

1917年8月,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之際,中國的北洋政府宣佈放棄中立,加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同年11月,同屬協約國的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宣佈退出戰爭。

1918年,英、法、美、日為首的協約國,決定組織14國干涉軍,出兵俄國。北洋政府也應邀派出海陸軍前往海參崴,參加協約國對俄國的軍事幹涉行動。

中國在宣佈參戰後,成立了專門負責參戰事務的參戰處,由國務總理段祺瑞親自兼任參戰處督辦。段祺瑞以參戰的名義擴充實力,新編了一支由4個師組成的邊防軍,全部裝備都是從日本購配的。此次出兵海參崴,中國派出了一個團的陸軍部隊,是從邊防軍中紀律最好的魏宗瀚師挑選的,團長為宋煥章。

派往海參崴的海軍戰艦,則是當時北洋政府兩艘最大、最好的軍艦之一——“海容號”巡洋艦。

“海容”艦為二等巡洋艦,是清政府在甲午戰後為重振海軍於1896年從德國伏耳鏗廠訂造的。同時訂造的還有“海籌”“海琛”兩艦。三艦為同艦型,艦長95.7米,寬12.4米,吃水5.8米,排水量2950噸,馬力7500匹,時速19.5海里。艦上裝備克虜伯式150毫米炮3門,克式105毫米炮8門,克式60毫米炮2門,哈乞開斯式37毫米炮4門,馬克沁式8毫米機槍5挺,魚雷發射管1個,載煤量580噸,載淡水量270噸,官兵263人。每艘軍艦的造價為16.3萬英鎊。

1898年5月14日,“海容”艦由德國方面派員護送,先期回國。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於7月27日駛抵天津大沽,成為甲午戰後訂購來華的第一艘主力戰艦。另外兩艘軍艦“海籌號”和“海琛號”則分別於8月底和9月底駛抵大沽。

儘管“海容”艦有著多次航行海外的經驗,但出國參加多國聯合軍事行動卻是首次,經驗不足,加之時間緊迫,準備工作顯得非常忙亂。“海容”艦向海軍總司令部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將執行此次任務的各項所需,包括艦上人員、過冬裝置、供應補給、糧餉服裝等等,一一列出,請予補充。海軍總司令部原則上予以批准,為“海容”艦補充了20多名官兵,並準備了各種急需的物資。隨後,“海容”艦在上海入塢勘底,檢修機器,做好出發準備。

1918年4月9日,“海容”艦由艦長林建章指揮,從上海起航,前往海參崴。林建章,字增榮,1874年生於福建長樂,1896年畢業於江寧(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先後任魚雷艇艇長和巡洋艦艦長,1917年由“海琛號”巡洋艦艦長,升任“海容”艦艦長。

“海容”艦出發後,一路北上,行至朝鮮濟州島巨文港時,停泊一夜,稍事休息。接著,便穿過對馬海峽,經過4天航行,最終在17日抵達海參崴。

“海容”艦抵達海參崴後,在港口中心碼頭拋錨。中國駐海參崴總領事和中華總商會派員登艦,對祖國軍艦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當時,海參崴港內沒有俄艦,停泊的都是英國、美國、日本的軍艦,整個港口被聯軍佔領。“海容”艦抵達後,艦長林建章立即前往拜會各協約國海軍司令,進行聯絡。

海參崴原是中國領土,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沙俄搶佔,改名符拉迪沃斯託克。俄國於1862年將海參崴改建為軍港,可以停泊多艘萬噸級以上的巨輪。海參崴是一個天然良港,港底沒有暗礁,航行毫無阻礙。夏季氣候宜人,但冬季會凍港,時間約在11月到次年2月間,港口被堅冰覆蓋,冰上甚至可以行駛馬車。

中國在海參崴設有總領事館,還有民間組織中華總商會,當地華僑有2萬多人,都是山東籍,總領事和商會會長也是山東人。多數華僑在每年春季來到海參崴謀生,冬季封凍時回國。

“海容”艦到達時,海參崴基本處於無政府狀態,街上只有很少的俄國警察站崗。為了維護治安,協約國駐軍設立了治安指揮部,由一名美國陸軍少校負責,各國軍艦每天輪流派出12名水兵組成巡邏隊,與俄國警察共同維持治安。

“海容”艦官兵除參加聯合行動外,還積極與當地的有關中國機構配合,保護華僑利益,受到他們的稱讚。

不久,各國陸軍也陸續開進俄遠東地區。距離俄國較近的日本,企圖長期佔領俄西伯利亞地區,派軍最多,有幾個師團。於是,各國公推日本的大谷大將為聯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各國駐軍,其司令部設在海參崴商業學校內。

中國陸軍部隊抵達俄遠東地區後,只留下一個連駐防海參崴,其餘部隊駐紮在中俄邊界的五站、雙城子。

補充糾錯